「五毛黨」幫的是倒忙

所謂「毛黨」,是中國網際網路上的一種特別的政治現象,也是網民們為此製造的一個新的流行詞彙。網路上的網際網路詞彙層出不窮,有「河蟹」,是從官方的「和諧社會」這個口號轉換過來的、專門諷刺網路封鎖的這個叫「河蟹」。而「五毛黨」呢,則是關於官方網路評論員的另一種叫法。

網民們對於網路評論員、或者說是「五毛黨」,一般都是批評、諷刺、和挖苦之聲。而在中國的官方報紙上,最近卻出現了「五毛黨」這個詞彙和有關的報導,這就很值得一提。

首先是英文版的《環球時報》,它在2月8號的時候,特別提到,說一份官方文件透露2004年10月開始,長沙市委外宣辦選聘網評員,底薪600元、按發貼量加薪,每發一貼、每貼5毛5毛錢。所以呢,就被網民們譏稱為「五毛黨」。

這個網路評論員一般就是各級官方系統專門花錢訓練培養的網路的宣傳員。但是和政府的一般宣傳不一樣,這些網路評論員都要用化名,不以自己的真實身份而是化裝成普通網民的這樣一個身份在網上發言。因此呢,「五毛黨」就是一種利用匿名形式在網民中宣揚政府機構需要他們宣傳的一定言論的這樣一些受僱用的專門的喉舌。

《環球時報》是中國官方一個對外宣傳出版的報紙。因為是英文版,所以它報導的尺度常常比中國的中文媒體要寬。一方面可能是要用這種開放的姿態爭取國外讀者一定的信任,另一方面在這樣一個官方媒體工作的媒體記者和編輯也會利用這個相對開放的空間,報導一些在國內的普通媒體上不能報導的事情。由於這兩個原因,或者是其中一個、或者是兩者都有的情況下,就出現了這一篇英文的、但又是官方的對於「五毛黨」的報導。

而網民們立刻就把這個報導翻譯成了中文,進一步地嘲弄和批評網路評論員這樣一個制度,把他們叫成「五毛黨」這樣一個微屬、低下的貶義稱呼。而被官方的媒體正式承認,這一下也可以說是官方製造的匿名網路評論員制度所謂引導公眾輿論的最大失敗。

如果我們再仔細看一下像網路評論員、或者「五毛黨」這個做法,它不是起於中央政府,而更多的是在地方政府,從縣一級、有時一直到省一級,也包括大大小小的受管制的新聞網站和論壇。而像這樣一個匿名、隱藏身份、又要替政府發言的網路上的宣傳現象,究竟對維護政府的信任力和公信力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看來最近這幾年「五毛黨」在網上越來越多,可是普通網民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卻是越來越深。「五毛黨」大量出現,政府的言論卻越來越得不到網民的信任。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地問一問,這樣的「五毛黨」究竟在起幫助政府的作用呢?還是恰恰相反?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校)
 

本文留言

作者肖強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