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語言的消失意味著什麼?

 2010-03-01 23:5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布的 《瀕危語言圖譜》,全世界有7000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語言將在本世紀消亡,80%-90%則在未來的200年滅絕。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慢得多。

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

中國雖然不在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的黃成龍博士介紹說,中國有129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種語言處於瀕危狀態,比如雲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中部的土家語等。

語言的生命力在於代際的傳承,而不在於人數。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有1000萬滿族人,但能說滿語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後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的死去,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美國語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像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孫森林被砍伐,人們會非常氣憤,並且想盡辦法去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是肉眼可見的。語言是更加古老、複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構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可能性,無限的搭配可能性,它們的詞彙、發音系統和語法,以精妙的結構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築更偉大。 」

語言的死亡通常有兩種方式:第一,說這種語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說這種語言的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轉而使用另一種語言。過去200年間,殖民主義是最大的破壞者,歐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消滅了150多種土著語言,在北美掃蕩了300多種土著語言。現在則是全球化,經濟和社會的壓力逼迫人們從村莊搬到城市,他們的母語時時處在強勢語言的壓制之下。

在談到語言的優劣問題時,哈里森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兩種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於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

根據他的統計,世界80%的人口講83種主要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從未有過文字記載,沒有字典,沒有書,你在任何圖書館或者資料庫裡都找不到它們的資料。一切資訊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裡,因此尤其脆弱。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同時也失去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於時間、 季節、天文、地理、海洋生物、醫學、植物、歷史、神話、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這些統稱為「人類知識庫」。

過去500年的時間裏,玻利維亞的kallawaya土著將數千種藥用植物的知識內嵌在一種神秘的語言中,只能由父子之間代代相傳。這些知識難道不能被翻譯成英文,融匯到一個單一語言的知識庫裡嗎?

「當然可以,但語言是一種結構化的資訊組織形式。語言就像樹一樣,當人們轉移到另一種語言時,原先那棵樹的結構就塌了。 」

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談到她對於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我們的世界將被衝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像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裡。 」或許,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於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

来源:晚報文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