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網上晒新年賬單 送禮超預算直言成為"年奴"

昨天是農曆虎年春節過後的第一個工作日,80後白領沒有分享節日後的喜悅,而是紛紛在網上晒自己的春節賬單,面對節日巨大開支,年輕白領叫苦不迭地稱自己在相繼成為「房奴」「卡奴」「孩奴」後成為了新一代的「節奴」。


「父母:紅包1000元,禮品2000元;岳父母:紅包1000元,禮品2000元;爺爺奶奶壓歲錢:500元;表姐孩子壓歲錢:200元……」這是網友「不差錢」晒在網上的虎年春節的賬單。回帖網友除了無奈和唏噓之外,無不表示同情。「不差錢」告訴記者,他是漂在北京的一家外企的職員,1982年出生的他去年剛成家,今年春節是婚後的第一個春節,他決定和愛人回老家同父母過個團圓年。由於自己和愛人不在一個城市,跑完自家還要跑岳父母家,按照習俗,該跑的親友家也一定都跑遍。「走親訪友少不了送禮,這些開銷本來預計是8000元以內的,可是這樣一下就突破了萬元。」「不差錢」苦笑自己除了承擔房貸的壓力做「房奴」,更是成了不折不扣的「節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當把送禮當成一種面子文化的時候,在不送禮就辦不成事的殘酷現實面前,春節不送禮之人卻成了另類。所以,一定要把中國人傳統的面子文化做到位!」

據記者瞭解,網友們還按照節日期間的開支範圍歸納出各類族人:預算為1000元以下為「酷摳族」;預算為1000~5000元屬於「人情族」;預算為5000~10000元為節日開支巨大而惱怒的「惱火族」。

針對「節奴」的這種現象,北京師範大學的社會學家施雪華教授介紹,「節奴」不僅存於80後群體,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主義文化是產生「節奴」原因之一,而消費文化背後的「面子文化」為根本動因。逢年過節,親朋好友相互禮尚往來是中國傳統的文化,是值得提倡的。這對於促進節日的和諧氛圍,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係,增加節日文化氣氛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如果過年送禮成為一種負擔就喪失了慶祝傳統春節的意義,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平衡。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