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藍皮書:四川震災青少年心理創傷

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在北京發布「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指出,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區部分中小學生出現各種程度的心理創傷。

新華社引述這份藍皮書說,汶川地震災區中小學生心理創傷在不同年齡層表現不一:

學齡前兒童表面上很難看出有明顯的悲傷,但是日常生活卻出現行為變化,例如不斷眨眼、睡覺時身體蜷曲、常做噩夢、不愛說話等。

小學生則出現典型的退化行為,例如黏人、莫名哭鬧、以各種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躁動不安、做噩夢、怕黑等。

中學生的災後創傷通常是睡眠不好、與父母或老師的對抗行為增多、不願講話等,也會有一些身體上的變化,如頭痛、消化不良等。

高中生則是對未來擔憂、焦慮緊張或悲觀失望、缺乏學習動力。

四川大地震之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訪問了四川、甘肅、陜西等地,蒐集問卷8000多份,經初步分析發現,震後的第一個月,69.1%的兒童和72.4%的青少年出現急性應激反應。

三個月後,對北川擂鼓鎮和曲山鎮1600位城鄉居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所有人群中創傷應激障礙(PTSD)的發病率為 14.7%,抑鬱症發病率達10.2%。其中中小學生創傷應激障礙比率達到24%。什邡、綿竹、德陽的調查結果類似。

創傷應激障礙又稱「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由異乎尋常的威脅或災難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