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場與氣候-2009年的冬天怎麼就這麼冷?

2009年11月份以來,美國、北歐、西歐、東北亞以及我國華北、東北、新疆等地相繼出現大範圍長時間的寒潮天氣,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為何寒潮天氣如此頻繁?全球變暖,是否真如某些媒體所言,是一場世紀騙局。在歐洲的各國遭受到暴風雪和寒流的襲擊,從英國到波蘭,從德國到希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溫的影響。大雪造成交通混亂、電力中斷、學校關閉。為什麼歐洲和北半球的這個冬天怎麼就這麼冷?

就在這個寒冷的季節,以地球變暖為話題的哥本哈根會議召開了。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於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來自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參加召開的峰會,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即簽署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二氧化碳的減排協議。

伴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爭吵聲,公眾對全球變暖的關注持續「升溫」,席捲整個北半球的大範圍嚴寒不期而至,堅信全球暖化的人士意料之中地將此歸因於全球變暖。於是乎,炎熱高溫自然證明了氣候變暖,而完全相反的低溫嚴寒也能基於全球變暖推導出似乎「無可辯駁」的合理解釋。如何從這些說法中撥雲見日,探尋事實的真相?許多研究者則認為,地球存在有規律的冰川期循環模式,即每個冰川期持續10萬年,兩個冰川期中間相隔大約1.2萬年。照此推算,50 年後,地球氣候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冰川期。

地球歷史上的冰川期我們沒有經歷,所以說,我們說不好當時的具體情況,更說不清楚冰川期是如何發生的。但是,我們現實的氣候確實是實實在在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再說不清楚具體發生的情況,那可真對不起我們現代所謂的科技進步之自詡了。氣候溫度系統不外乎是地球表面大氣的熱變化,對於熱我們現在很清楚其機制,它的傳播不外乎有三種形式:對流、傳導和熱輻射。對於地球這個裝置來說,它有:大氣系統的熱變化及運動是氣象學研究的學問;海洋物理學主要研究的是海洋系統的熱和海流的變化,不過海洋對大氣熱系統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為太陽大多數能量是對大地和海洋加熱的,然後才把能量傳輸給大氣;大地熱系統的變化是現代科學研討最少的一個領域,就這點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應該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無論什麼系統,能量必須守恆。依據能量守恆定理,我們來看看地球獲得能量的體系。影響地球的能量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太陽光,它是保持地表近 300度開爾文溫度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其致使地球成為一個活躍的世界。第二類是引力作用和核裂變衰變能。這類能量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太陽及其它星球的引力作用,潮汐和四季變化是這類力的表現;二是地球自轉力,地球日變化和季風是該力的氣象現象;三是重力能和核裂變衰變能,它們的作用使地球內部保持有相當高的溫度,地球形成初期它們的量是巨大的,經過地球幾十億年的演化,現時它們能保持地核的溫度不很快降低也就不錯了。第三類就是太陽風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才知道它的存在,是它驅使了地球電磁場的活動,並且使地球磁場保持著相當大的形態。它驅動的地球電磁場的電場為雷電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有時它還會將太平洋的赤道海水溫度提高幾度進而生成厄爾尼諾現象。兩極極光橢圓帶的生成也是它的作用,並且也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太陽風的單位能量並不是很大,不過龐大的地球磁場形態使地球在接受太陽風的能量上提高了近千倍。

人類生活在地表以上的大氣環境中,這裡的溫度至為重要。原始的人類主要生活在溫帶及其附近,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一些生活方式,擴展了人類生存的溫度,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擴大了。但是,這種人類生存溫度是不可以無限擴張的,因為人類和生物還不具備在極端溫度條件下生存的能力。

影響大氣溫度的系統有外太空天體、大地和海洋。提高大氣溫度的能源來自於:一是陽光,二是重力能和核裂變衰變能,三是太陽風。降低氣溫的途徑只有一個,即大氣、陸地和海洋對太空的低頻能量輻射。

先說太陽光:陽光是一種低熱值的能源,它分為可見部分和不可見部分,不過能量大多都分布在可見光部分。光的能量有很少一部分為大氣所吸收,其中大部分是對地球的表面加熱。因為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大,所以在白天陸地上的氣溫高,到晚上海洋上的氣溫會變高。由於大氣和海洋都是流體,地球又是運動中的球體,陽光對於它們的加溫亦是多變的,所以預測氣候的變化就是現代氣象學和海洋物理學的基本宗旨之一。太陽發出的光變化不大,最多隻有百分之幾的改變。不過,陽光真正作用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量變化卻很大,由於大氣中的顆粒物(包含水汽)的多少,致使陽光有時可以損失掉兩個量級的能量。

重力能和核裂變衰變能對地球起加熱作用的能量,多已存在於地球之中。這種緩慢釋放的地熱能,在地球進化到現時代是逐漸減弱的。它對地表和海洋的影響是平穩的,變化不大的。由於這種考慮,人類就沒有建立對地熱的變化研究,這是件相當遺憾的事。因為對地殼加熱的不僅僅是地熱一種能量來源,其它還有來自太陽的太陽風。

最後我們來看太陽風作用,簡單地說,地球磁場可以說是一個變磁器。太陽風作用在磁層閉合磁力線的外層環上,磁層磁力線將能量帶入地殼,形成環地球緯度的大地電流。這種地電流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有許多自然現象都可以證明它的存在。比如說極光就是強能量磁力線在電離層處的能量釋放。這個地電流在赤道環路上的電流最大,它會對地殼進行不斷地加溫。太陽風強烈時,對地殼的加溫能量就大,反之當然就弱。地電流對地球赤道表面加溫亦是厄爾尼諾現象的最好解釋。地電流對大地表面的加溫也是具有季節性的,由於加溫能量給地殼作用是緩慢積累或者釋放的,所以地電流對地表加溫的遲緩作用比太陽光來的明顯,我們感覺到的季節變化的遲緩效應多數都是地電流緩慢效應造成的。

厄爾尼諾從狹義上講是指熱帶中東太平洋大範圍海水異常增溫的現象;廣義上是指赤道帶中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的同時,從熱帶東太平洋到印度尼西亞群島,海洋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變化的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赤道太平洋中東海域海水溫度異常增高。由於熱帶太平洋是一個控制大氣運動的巨大熱源和水氣源,因此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將引起全球的氣候異常。生成厄爾尼諾的相關因素(指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的能量來源和機制)有兩個:一是環赤道大地電阻抗的變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太陽風的強弱。2009年是「厄爾尼諾」年已成定論。但是2009年的「厄爾尼諾」更像「假厄爾尼諾」。進入12月份之後,赤道太平洋的增溫中心並沒有像原先預測的那樣移向中、東部太平洋地區,而是停留在中太平洋,致使西太平洋洋麵的海溫沒有出現偏低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今年的太陽活動太過於平靜。太平洋增溫的環境出現了,動力卻不足了。

厄爾尼諾如果發展充分的話,當時的太陽黑子活動必須是較強烈的。氣象界以往的流行說法:厄爾尼諾相對應的年份應該是一個「暖冬」年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2009年的厄爾尼諾就是因為太陽活動過於平靜,厄爾尼諾沒有能量充分發展起來,所以2009年冬天就不是一個暖冬了。這兩年太陽活動平靜的出奇,地球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地溫加熱能量,2009年的冬天要是不冷才怪。

地球這個大裝置,從較長的時間(以年為單位)看,地球表面的熱量是不能長期積累的(不包括生物轉化的量)。也就是說,太陽活動的平靜期效應,對地球來說,它只是對地球的低溫階段的作用明顯。而對於另外的災害性天氣-高溫階段天氣並沒有向下拉動的作用。所以,2009年的平均溫度還是近百年來較熱的幾個年份之一。

談到年的平均溫度,其實這是一個不大能全面啟示氣候真實情況的統計數據。因為全年地球表面發生的物理過程太過複雜,用一個數字給出總結是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的。地表氣候究竟是在變冷還是變暖?世界氣候是否有一個變暖的發展趨勢?如此問題,對於有責任感的人來說,都必然會給予相當的關注。但是,這次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有關溫室氣體濃度變化會導致氣候變暖的結論,並以此來爭取各自的利益。這給人的印象好像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學界聯合起來在這種大會上,有利用氣候問題來制約中國發展的嫌疑。

關於溫室氣體效應的理念,最早來自對金星的認識。金星表面的溫度很高,找其原因認為是金星外麵包裹著一層溫室氣體層造成的。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一種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被大氣物質所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氣象學上習慣把地球環境看成是一個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現代的氣象學認為二氧化碳是嚴重的溫室氣體,它是導致氣溫升高的元凶,全球變暖,溫室效應,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陸地被淹沒,颶風肆虐,洪水四溢,人類所面臨的許多滅頂之災。都是災難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之溫室氣體的排放過量所致,是二氧化碳把地球給糟蹋了,有於其理由所以要開大會商量各國減排。

實際上的真實情況是,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僅佔到萬分之幾,而且它的比重要大於氮氣和氧氣,所以二氧化碳主要存在於地上10千米的近地大氣層中。它所造成的溫室效應遠比空氣中的水汽和塵埃顆粒要小得多。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僅是大氣溫室效應的百分之幾。再說,溫室效應對於地球環境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情。如果地球沒有溫室效應,那麼地球環境根本就不適合人類居住。

對於人類的居住環境,最可怕的並不是全年平均溫度的全球變暖,而是最高溫度段的溫度提升。導致高溫溫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高溫時段大量使用礦物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所造成的。地球本身有調節自身溫度的功能,當地球的溫度偏高時,海洋和兩極冰量存儲有著平抑高溫的作用。可是,現在由於兩極的冰儲量越來越少,兩極調節地球氣溫的能力越來越差,地球高溫段的溫度也就越來越高。在這時我們的生存環境-城市產生的熱島效應最是明顯,城市裡的溫度要高出其它地方2-3攝氏度。這都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當陽光直射;太陽劇烈活動,由此產生的地電流加溫地殼;加上城市的熱島效應使人感到極不舒適。在極不舒適的環境中,人們又大量的使用空調致使溫度變得更高,這類惡性循環最後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所以,適時地調節碳燃料的使用和控制人口的增長,才是現在最需要實施的解決方案。

陽光照耀的地球表面積只有百分之四十,而地球向宇宙太空輻射能量的面積卻是百分之百;特別是在南北兩極,陽光幾乎照射不到那裡,那裡的冰面卻把大量的熱能量輻射到了太空;如果沒有地熱的支持,在那裡溫度將會永遠低於零下100℃。有的時候陽光只有百分之幾的能量可以到達地面,而太陽風的能量到達地殼卻沒有什麼阻擋;陽光對地面的作用時效,最多能夠影響幾天時間,而地電流對地殼的熱作用的影響可以長達一個月以上。陽光對大地直射每天最多也就10個多小時,地電流對大地加熱卻是全天的時間,如果沒有地電流的作用,地球的夜晚會變得非常寒冷。大氣和海洋都是流動的物體,它們本身並沒有能量來源,地球的運動可以影響它們的流動。但是使它們保持溫度的能量來源只有來自上面太空和下面的大地,在諸多因素之下,地球的氣候環境就形成了。如此可以得到結論:如果只有陽光照耀,而沒有太陽風產生的地電流的加熱作用,地球的環境亦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

依據統計學原理,在比較氣溫升降與太陽黑子活動的圖譜之後,我們發現每一次太陽黑子活動頻繁就會導致氣溫的上升,而當太陽黑子活動頻率下降時地球的溫度也隨之降低。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的解釋只有用太陽風轉變為地電流、加溫地殼、進而影響地球大氣環境來解釋最為合理。但是,當我們給出解釋並提出實驗方法之後,現在的學術界卻顯得非常呆板,有些人就是不認賬,他們不允許非主流學術理論得到公認,大家想,在新的見解裡能有多少是主流學科裡有的東西。而且,最不能允許的是還有另外一些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個人或者團體的既得利益,他們變得非常狹隘和死頑,這些人應該就是科學和社會進步的敵人。
 

本文留言

作者辰聲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