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皇帝過春節也吃餃子嗎?(組圖)

 2010-02-11 21: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過年除夕夜吃餃子是傳統之一,百姓們的生活如此,紫禁城裡的皇族們是否也遵從民間的文化傳統,除夕夜包餃子吃呢?

餃子是一種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食物,有一句民謠說的是「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正是形象的表現出了餃子,在中國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編著的《廣雅》中記載,當時已經出現類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稱為「餛飩」。

到了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已經基本沒什麼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現在的吃法一模一樣了,即將煮好的餃子撈出來成在盤子裡。宋代時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除了上述稱法,元代時還稱餃子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這個說法,萬曆年間瀋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

到清代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稱謂。

在特殊的日子吃餃子代表著特殊的意義,多為吉慶祥和的象徵。例如,民間長者過生日的前—天必吃餃子,稱之為「子孫餑餑」,意在祝願福壽綿綿、子孫滿堂!青年人結婚.入洞房後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餃子,以祈祝早生貴子。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餃子,待子時一到全家人—起吃餃子,取「歲更交子」之意。餃子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水煮的叫「水餃」,上屜蒸的叫「蒸餃」、在鐺中烙的叫「鍋貼」。

可見,民間在喜慶、吉祥的日子有吃餃子的習慣,與民同慶的皇室也深受民間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節慶之日吃餃子。清代,餃子作為一種喜慶的食物配合節日的氛圍,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清代皇室自然要緊緊承襲傳統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時就要吃餃子。

據《清宮述聞》中,對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這樣的記載:【…皇上、皇后坐龍鳳喜床,食子孫餑餑…至晚,皇上、皇后用長壽麵。】這裡面所說的「子孫餑餑」,就是餃子。

當然,每逢辭舊迎新之時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寓意「歲更交於」,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為在清朝入關之前,滿族就有過年吃凍餃子的生活習慣。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時這一重要時刻,先要進行一系列的瞻拜儀式,然後再開始吃餃子。皇帝的瞻拜活動,是在總管太監引導下進行的,本來沒有絕對嚴格的時間規定。

御膳房的廚役們對煮餃子的時間,必須要掌握得十分準確,皇帝一到昭仁殿餃子就要出鍋,旋即端上膳桌。對此,時間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宮規定:元旦前後,皇帝出門、入門都要放紙炮作前導,御膳房根據炮聲的遠近,就可以推測出皇帝的行蹤。

例如嘉慶四年除夕,當嘉慶帝在奉先殿行禮畢,下台階時膳房即開始煮餃子,他剛到昭仁殿,太監立刻傳:「送萬歲爺煮餑餑一品!」。

嘉慶坐穩後,首領太監捧進紅色雕漆飛龍宴盒一副,內置「三陽開泰」瓷碗兩件:一碗內裝素餡餃子6個,另一碗內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個。皇帝吃完餃子後,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薹一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

而清宮的《膳食檔》中,還記載了光緒過年吃肉餡餃子的情景:【正月初一,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餑餑。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煮餑餑十三個;豬肉菠菜餡煮餑餑十三個。】

素水餃

由於清官中有許多禮佛奉道之所,元旦日宮中講究吃素餃子也必須是素餡的。因為皇帝信佛,故皇帝吃的餃子與敬佛的餃子要同一鍋煮出來,以求新的一年平安、素淨。素餡水餃以乾菜為主,有長壽菜(馬齒莧)、金針菜、木耳。輔以素三鮮:蘑菇、筍絲、麥筋。用的膳桌、餐具也極為講究非同平日。

来源:《圖說故宮六百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