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面面花文化(圖)
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樣,中國人民的天性中有愛美,愛花,以花為美,並常常願意與花媲美的傳統。因此視花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徵。 所以歷代文人經常在賞花後吟詩、填詞、作畫及寫歌、作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在中國人看來,花是有靈之物。人們賞花,除了賞識她那靜態的外部形態美之外,還善於品味她那動態的生命變化之趣。另外,中國人還認為花是有情之物,不僅娛人感官,更撩人情思,能寄以心曲。中國人對花的這種看法和情感是觀花之後 由感悟而達到的一種藝術境界。對花產生了更深一層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託。因此,中國人世世代代愛花賞花就是認為花能使人賞心悅目、暢神達意、陶冶情操。花中蘊含著文化,花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品德和節氣。他 們主要是通過對花卉的色、香、姿三方面的外在因素,去感受其內在的風格、神態、氣質和風韻,並由此產生的許多生動而又貼切的聯想。其實也就是由於花卉的植 物學特徵和生物學特性才使得人們利用這一點去聯想的。如,說到荷花會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起蘭花就會想到她「生在深山中,不以無人不芳香」的孤 芳自賞風格;談及竹子就會聯想到她「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的氣節;涉及桃花自然會想到愛情和美女等等。這些文人大都是「借花喻人、喻社會 」。所以,在中國人的眼裡花早已被「人格化」了。人們不僅通過觀賞、食用、飲用、品(茶)用、藥用等形式來開發她們的價值,而且還通過吟詩、填詞、作畫等 文學手段來寄託和抒發自己的情感,因而,就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全方位的「花文化」學,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中國花文化的內容
一 、舉辦各種花事活動並將其盛況記載下來,諸如各朝各地的花市,花展,花節盛況,藉以展現繁榮歡樂的社會風貌。如劉禹錫的那首《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現代各省、市都舉辦各種類型的花事活動,如荷澤、洛陽的牡丹節,合肥、桂林的桂花節,上海、北京的桃花節,杭州、濟南的荷花展,昆明的山茶展,以及許多地區的菊花展等。
二、直接表現或描繪各種名花異卉的瓊姿仙態之美,以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使人獲得美的享受。生活的樂趣。例如孔子曰: 「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唐代詩人鄭谷在他的《海棠》詩中對海棠最美麗動人的那一刻是這樣描述的:「艷麗最宜新雨後,妖嬈全在欲開時」。晉朝詩人袁崧對菊花的讚美「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白居易的:「花中此物似西施,……」則是對杜鵑的讚美。
三、介紹古今名人賞花讚花或育花的種種趣事,以此增加人們的生活知識和樂趣。例如「王安石又因菊花詩與蘇東坡發生的爭論」、宋代詩人林逋「梅妻鶴子」的傳說、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等。
四、以花為題,借花傳情,或闡述人生哲理,以起教育作用,或表示祝願,希望和祈求,或表達個人的種種心態與冥想。唐朝詩人崔護在他的《題都城南莊》中所指的「人面桃花」也是借花喻人。白居易的詩《澗底松》則是以寫澗底松來表達自己對這個不公平社會的不滿。
五、介紹花卉栽培的知識,信息。經驗以及科學新方法,新技術等等供人們學習參考。自古以來介紹記載花卉的書有許多,僅牡丹的書籍就有《神農本草經》、《洛陽牡丹記》、《牡丹花譜》、《群芳譜》、《南方草木狀》等。另外許多成語及古詩也與花卉栽培有關,如「移花接木」就是指現在的嫁接。「曇花一現」及「月下美人」都是形容曇花的;一個是說她花雖美,但是花期極其短暫;另一句是說她開花的時間在夜間。又如「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這句詩是告訴大家觀賞水仙時,只需要水培就行了。「鐵樹開花」是指蘇鐵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開一次花,因此常用來形容做某事非常難。
六、通過多種形式來表現花文化,如寫詩、繪畫、歌曲、舞蹈、雕塑、插花等眾多藝術形式。如歌唱牡丹的、茉莉的、梅花、桃花的歌曲非常多;還有表現荷花的舞蹈幽雅美麗,活潑多樣,令人喜聞樂見。
總之,花文化通過各種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表現出來。
- 關鍵字搜索:
-
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