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1500年前巨型天體撞擊地球證據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科學家近日聲稱,她在澳大利亞發現了兩個可能的撞擊隕坑的證據。科學家根據這些證據得出研究結論認為,早在1500年前一顆巨型小行星或彗星在飛臨地球時分裂出數個碎片,其中兩個碎片撞向了澳大利亞境內形成了兩個隕坑,這次撞擊也同時造成了全球氣候變冷。 衛星對澳大利亞東北部的卡奔塔利亞灣的觀測數據顯示,當地的海平面出現了細微變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海洋地球物理學家達拉斯-亞博特最新研究認為,這些變化都是當地海床存在撞擊隕坑的跡象。根據衛星的觀測數據,其中一個隕坑直徑大約為18公里,另一個隕坑直徑大約為12公里。 亞博特目前就職於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數年來,亞博特一直堅持認為,卡奔塔利亞灣沿岸的V形沙丘是由一次天體撞擊所引起的海嘯造成的。亞博特說,「這些沙丘就像箭頭一樣,指向它們的來源。」在卡奔塔利亞灣沿岸,這些沙丘聚集於一個獨立的地點。就是在同一地點,亞博特發現了兩次海平面下沉。 亞博特表示,她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最近數個關於一次劇烈撞擊事件引起全球氣候變冷的線索之一。她認為,正是這次撞擊事件導致全球變冷,進而嚴重影響了公元536年到545年間的農作物生產。根據這一理論,卡奔塔利亞灣撞擊事件導致大量物質被拋起至高空的大氣層,從而引發全球氣溫下降。關於當時全球氣溫下降的說法,已經根據歐洲和亞洲的樹木年輪數據得到證實。此外,亞博特還認為,大約在同一時代,歐洲的羅馬帝國正在沒落,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見證和記錄了這兩次撞擊。 根據最新研究,亞博特認為,這兩個隕坑是由一個天體在接近地球時分裂成的碎片所形成的。能在卡奔塔利亞灣海床鬆軟的沉積層上製造兩個如此大的隕坑,這個原始的天體在分裂前直徑應該大約為600米。 從卡奔塔利亞灣採集的礦石樣本也有力地支持了撞擊的說法。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該地區的礦石中含有平滑的磁性小球體,這些小球體可能形成於天體爆炸之時。撞擊天體登陸地球時發生爆炸,引起物質熔化並被拋向空中。此外,2004年發表於《天文學與地球物理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曾經指出,大約公元500年的全球氣候變冷事件可能就是一次天體撞擊所引起的。而該論文中所描述的天體大小和亞博特為卡奔塔利亞灣撞擊事件所計算出的天體大小相近。 還有其他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次撞擊事件還有目擊證人,該地區土著居民的石雕藝術曾經記錄過這一事件。不過,曾經考察過這些石雕藝術的科學家將在他們的論文發表後才願意討論其中的細節。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博士生杜恩-哈馬切爾雖然並沒有參與過這些石雕藝術的考察工作,但是他最近通過研究證明,該地區土著居民的傳說故事或許可以用來定位這些隕坑。 哈馬切爾表示,「在澳大利亞《原住民夢幻》中,有許多關於熾熱星體從天空中墜落並撞向地球的故事,這些撞擊事件都造成了地球上生物的大面積死亡和滅絕。這些描述似乎表明,這些事件是有人見證的,而不是憑空捏造的。」儘管他的論文尚未發表,但哈馬切爾根據一系列土著居民的傳說故事,再配合谷歌地球,在澳大利亞北領地棕櫚谷中定位了一個直徑達280米的隕坑。 但是,仍然有一些專家在質疑亞博特的結論。亞博特曾經在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於去年12月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論述過自己的觀點。美國聖地亞國家實驗室物理學家馬克-波斯勞夫認為,亞博特的觀點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卡奔塔利亞灣中究竟是否存在這兩個分散的隕坑。如果一個很大的撞擊天體在快接近地球時才破裂分離,那麼分離出來的碎片在登陸地球時應該會非常非常接近。波斯勞夫表示,「即使它們已經分離,但實際上撞擊效果和一個整體撞擊一樣,只會造成一個單一的隕坑。」此外,波斯勞夫還認為,亞博特和全新世撞擊研究小組的其他成員所發現的撞擊事件,比天文學家所計算出的可能的撞擊事件要多。 亞博特和全新世撞擊研究小組同事們辯解稱,在全新世時代(大約11500年前到現在)發生了數次氣候變化事件,這些事件實際上都是由撞擊引起的,因此如此大的撞擊事件事實上比我們目前所認為的要更常見。 波斯勞夫和其他一些科學家正在將一些小行星和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其他天體進行歸類,並致力於計算太空岩石撞擊地球的頻率。波斯勞夫表示,「對於究竟有多少太空岩石可能撞擊地球,以及撞擊頻率是多大,我們都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全新世撞擊研究小組所聲稱發現的隕坑數量比天文學家所計算出來的結果要高出許多數量級。很難想像這些事件從何而來,而天文學家卻看不到它們。」 於是,懷疑論者得出結論認為,全新世撞擊研究小組所發現的這些隕坑可能原來只是火山坑。亞博特也承認,她的理論並非是100%能夠得到證實。但是,她表示,「我們現在越來越能夠證明,在過去10000年中,確實發生了許多撞擊事件。」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