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阿拉」掀波 8教堂遇襲
馬來西亞非穆斯林使用"阿拉"稱呼上帝的風波愈演愈烈,接連三天共有八間教堂遭攻擊,七間遭人丟擲汽油彈與煤油彈,一間教堂被潑黑漆,另有一間天主教修道院學校的警衛室遭人拋擲汽油彈。
所有攻擊均無人傷亡,但教堂遇襲在馬國前所未見,可能導致馬國微妙的種族平衡失衡,總理納吉的非穆斯林選票流失。投資人則擔心種族宗教衝突影響市場穩定。
10日有兩起攻擊發生於北部霹靂州(Perak)太平市,分別是諸聖堂與聖路易天主教會。諸聖堂遭到汽油彈攻擊,但僅牆壁有燒焦痕跡。聖路易天主教會遭投擲一瓶煤油罐,但燈蕊未點著,當地的修道院女子中學也遭人拋擲汽油彈,目標顯然是校內的教堂。南部麻六甲州的"麻六甲浸信會"被潑黑漆。東部沙勞越州米裡市一間教堂據報也遭人縱火未遂。
8日與9日共有四座教堂遭汽油彈攻擊,全在首都吉隆坡,除了"首都會幕"教堂,其他三所僅輕微受損。首都會幕部分被火焚燬,10日的禮拜在一個臨時祈禱堂內舉行。
阿拉稱呼事件起因高等法庭去年12月以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為由,裁決天主教吉隆坡總教區出版的馬來文版"先鋒報"(The Herald),可使用"阿拉"稱呼上帝。先鋒報因國安部於2007年禁止其以"阿拉"稱呼上帝而告上法院。
高庭宣判後,網友即在臉書架起"反對非穆斯林使用‘阿拉'名號"的團體,目前,已有近15萬名網友成員。由於群眾反應激烈,內政部要求高庭暫緩執行裁決,等待上訴法庭做最後決定。高庭6日批准內政部的要求。
馬國近七成人口為穆斯林,激進人士認為,"阿拉"一詞僅適用於稱頌伊斯蘭教真主。
"阿拉"其實是阿拉伯語言,並不特別限定使用於任何宗教的神祇。天主教在一世紀傳入麻六甲後,即以"阿拉"稱頌上帝。
- 關鍵字搜索:
-
大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