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教悲歌:上不上名校,就像進不進天堂

綜合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和《紐約時報》等媒體最近的報導,無論是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教學方式方面,還是在就業現狀上,印度普通高校各方面和精英大學相比差別都很大。

同是大學畢業生,就業與薪水的差距卻如兩重天

對於金賈爾·布坦妮來說,這似乎是她的一個黃金時期。這位大學生正在全球經濟最熱的國家之一印度的金融首都孟買攻讀商科。然而,對於2007年春天從欣杜賈學院畢業後的前景,她並不對自己能從印度正在蓬勃發展的經濟中分享點什麼抱任何幻想。當其他人都希望能在高盛和微軟等大公司找到年薪10萬美元的工作時,她將來的工作很可能是挨門挨戶去推銷信用卡,每天賺取2至4美元的薪金。

布坦妮的"過錯"那就是她沒能進入諸如印度管理學院或者印度理工學院這樣最精英的大學。這些精英大學的畢業生,一般都能夠進入世界大公司,享受豐厚的薪金。同是大學畢業生,就業與薪水的差距卻如兩重天,這用"天壤之別"一詞來形容就太合適不過了。

印度的大學生、教育工作者與商界領袖都表示,在印度最精英的大學的黃金招牌下,印度高校的1100萬名學生中的大多數,現在依然接受著僵化的、劣等的、只注重服從但卻輕視銷售技能培訓的普通高校的教育。在那些全球性的大公司以及印度當地的公司看來,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其他印度大學畢業生都被認為是無法僱用的。雖生逢盛世,但布坦妮沮喪地說:"這一階段我們得到的機會是憂愁的。我們甚至寧願自己沒有在這兒念過書。" 

教師往往把20歲出頭的大學生當作小孩子來教

印度僵化的教育體制導致了成千上萬名學生最終被鎖定在印度"雙層經濟"的最底層。批評者指出,這剝奪了大學生充分發揮才智、改善他們的處境,以及分享國家改革與經濟發展成果的公平機會。專家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印度的大學課堂,教師往往把20歲出頭的大學生當作小孩子來教,強調對以後的工作意義不大的安靜記筆記和嚴格服從紀律,而缺乏對以後的工作很有用處的分析、辯論和說服等能力的訓練。

目前,印度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市場嚴重分化為兩種。如果具有無地域口音的流利英語和自信的行走姿態,那麼將能夠在美國花旗銀行或微軟公司得到月薪為300美元的收入可觀的工作。但如果所操的英語口音濃重,那麼可能只能得到挨家挨戶地推銷信用卡的日收入為2美元的工作。對於那些在找工作方面取得成功的人而言,最為關鍵的就是他們所擁有的合適的工作技能。

印度的高等教育複製著印度社會的傳統世襲階級制度

印度曾經是一個被其獨特的世襲階級制度所區隔開來的國家。但是今天的印度,區別人的新衡量標準是:技能。那些具有銷售技能的人,將有獲得在呼叫中心和軟體公司進行工作的機會,而那些沒有銷售技能的人,將只能去做傳統的苦工以謀生。

雖然如此,但學習這些技能現在仍然是一種被保留的特權。整體上而言,技能是印度上層世襲階級制度的一個現代等同物。每年,只有很少的學生畢業於像印度管理學院和印度理工學院這樣的精英高校。這些聲名顯赫的高校的校友,絕大多數是工程師。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印度的高等教育複製著印度社會的傳統世襲階級制度。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