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九年中國網際網路的政治生態

二零零九年即過去,亞洲週刊列出二零零九年一些網際網路大事件,不僅記錄歷史演進,也為未來政治轉型提供參考。文章說,網際網路促進和改變了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的華人社會,而中國大陸社會更因網際網路而發生巨大變化。一個清晰的事實是,網際網路對中國穩定起到了重要的正面作用。正是在網上的動員下,無論是廈門px環保遊行、四川地震志願者救災、番禺反垃圾焚燒,都規避了「廣場式抗爭」不斷激進化的宿命。

但也有反面的教訓。七月七日以後,佔中國疆域六分之一的新疆,回到了前網際網路時代。一百五十萬新疆網民再也無法登陸本來已經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曾經帶來的所有繁榮與熱鬧,在一夕之間被打回原形。亞洲週刊認為,新疆斷網之後,不排除最高當局在部分官員誤導之下,將斷網當成一宗成功的實驗。事實上,新疆斷網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在七五事件之後,人們的焦慮、疑惑、仇恨與不安,無法通過網路這樣的虛擬平臺瞭解、化解與發泄,終於在九月初因為一個追風捕影的「扎針」傳言,激起了幾萬人上街的「廣場式抗爭」。這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國民眾針對政府當局最大規模的街頭抗議。

中國網民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學習、研究與反省,十幾年來已獲得了「自我啟蒙」。二零零九年,藝術家艾未未在網上號召網民志願者參與到對川震死亡學生的調查之中。艾未未和他的志願者團隊,藉助網路、電話查詢、實地走訪等手段,已經統計出四千三百八十三名遇難學生的詳細名單。當局不得不站出來,響應川震部分死亡學生的情況。

二零零九年七月一日起,中國當局以「避免網際網路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影響和毒害」為名,強制要給每一台電腦裝一個監控軟體。此軟體名為綠壩。超過三億的網民直接受影響,而政策出臺的過程又十分草率與荒唐。有人質問:「既然是為了保護青少年,為什麼成年人電腦也要裝?」工信部即無言以對。而此事更牽連出了外交風暴。最終,國內外的反對讓工信部焦頭爛額,不得不在七月一日的前夜宣布暫緩推行。

二零零九年,北京以反低俗化為由對網際網路進行整頓,連歷史上的美術作品也被掃入「低俗圖片」,引發了「草泥馬」事件。面對「文革運動式」的整頓,無數憤怒的網民加入反擊行列,制動畫、歌曲、布偶;給名畫穿衣、造字、拉羊駝做形象代言......亞洲週刊說,「草泥馬」事件非常鮮明地證實了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那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智商與各級官員不斷下降的道德之間的矛盾」。而官方媒體似乎也再也無法稱網民是「不明真相的群眾」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