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造成災害顯現

由於長江已經全面進入枯水期,三峽水庫無法按原定計畫蓄至設計水位,同時,三峽水庫引發的生態問題已經開始顯現。

據大陸媒體報導,三峽蓄水還使長江下泄流量變小,致使下游的荊州、宜昌河段水位過低,船隻擱淺,航運受到影響,而且重慶主城區部分地區被淹,再加上三峽沿岸塌方時有發生,不久前還引發了地震,專家因此認為,三峽水庫引發的生態問題,現在已經顯露出來。

大陸媒體11月19號報導,據重慶有關部門排查,受三峽水庫蓄水的影響,三峽庫區22個區縣地質災害隱患點新增了3812處,其中納入國家地災防治的有 3671處。重慶市政協萬州委員會的報告預計。"三峽水庫蓄水1到3年內,可能將產生塌岸和水庫新生型滑坡;受水庫水位不斷升降的影響,老滑坡可能會復活。"

三峽問題研究專家、大自然保護協會(Nature Conservancy)前董事長大衛.哈里森說,政府在三峽工程論證階段完全知道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卻孤注一擲,選擇上馬。

哈里森說,環境影響在繼續擴大。比如,水庫的淨水功能不但影響魚類的遷徙與生存,還可能改變下游河道的形態,讓河床變窄,首當其衝的是洞庭湖可能水位下沉,原有蓄水功能被破壞,對幾個省的沿江生態都會造成嚴重影響。

加拿大環境保護組織國際探索(Probe International)總幹事亞當斯 (Patricia Adams)女士說,三峽水庫代價過高,根本算不上發展模式。她說:"水電站、三峽等大型水電站項目從來都在經濟上站不住腳,建是因為受益的人不付出代價,付出代價的人不受益。"

對於中國繼續興建水庫,還積極向海外輸出三峽水庫技術,幫助柬埔寨、巴基斯坦和奈及利亞等國家修建水電站的行為,亞當斯女士說,"中國推廣不經濟、代價大於福祉的電站項目,讓中國人民和水壩附近的民眾付出代價,這是中國的不良記錄。我不認為這是發電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正確戰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