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個沒有牆的世界

最後的時刻來得比人們想像的更快。20年前的今天,東德中央政治局委員沙伯夫斯基宣讀了一份簡短的新聞稿,宣布每位公民都有權擁有護照。東德民眾連夜湧向柏林牆。這堵矗立了28年零91天的"反法西斯防衛牆",頃刻間已不復存在,世界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被冷戰一分為二的德國重歸統一,無數家庭得以團聚,德國民眾開始學習面對一個更加多元的社會,與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國民共同發展。一個在二戰之後千瘡百孔的民族,在撫平歷史創口的道路上,得到了一個飛躍的機會,重獲國際社會的尊敬。

柏林牆的倒塌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同時發生的東歐劇變、隨之而來的蘇聯解體,宣告了冷戰時代的終結。意識形態至上的時代結束了,二元對立的時代結束了,勞民傷財的軍事爭霸結束了,陌生人之間的互相仇恨結束了。經濟發展替代了政治對抗,全球化共識得到普遍的承認。

毫無疑問,中國人是這一變化的參與者及受益者。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的多元對話漸多,全球資本流動自由,為中國深化市場經濟提供了良好的舞臺。新一代的中國人,在相對而言更加輕鬆、更加包容的國際環境中成長起來,核武器的威脅越來越少,網際網路的交流越來越多,比冷戰時代的父輩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在成長為世界公民。

牆是人類文明中最值得反思的創造。在近代以前,人們普遍認為牆是用來保護文明成果的東西,可謂沒有牆就沒有文明。從15世紀開始的大海航時代,開始了最早的拆牆行動。大約19世紀中期,人類日漸認識到,正是牆阻礙了文明的發展,開放和對話成為至今方興未艾的文明共識。文明程度越高的社會,牆建得越少。

無庸諱言,在世界各個角落,在文明的諸多領域,在很多人的心中,都還有無數的牆沒有推倒,甚至還在大力建設中。那堵用磚塊、水泥和鋼筋筑成的柏林牆倒塌了,但是德國人仍然要為清掃心中厚厚的陰霾而掙扎。只要他們還沒有釐清歷史,還在分辨東德人和西德人,只要西德人還在說東德人好吃懶做、東德人還在說西德人貪得無厭,這堵牆就依然矗立在他們心中。

儘管階級鬥爭已經結束了,但是"斗人哲學"的陰影並沒有散盡,由此造成的社會隔膜和階層歧視同樣是一堵厚厚的牆,需要中國人進一步去推倒。即便這堵牆已經殘缺不堪,仍有無數的牆在阻礙我們通向前進的道路。當區分敵人和朋友、城市與鄉村、西方和東方、"左派"與"右派"、80後與90後、男人和女人、網上與網下、智者與腦殘......的時候,我們都得格外小心,因為每一次區分,都潛在著建牆的危險。

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努力,推翻所有不該有的牆--- 無論是虛擬的,還是實體的,無論是政治的,還是心靈的--- 就是我們對柏林牆倒塌最好的紀念,因為它們都是柏林牆。

推翻柏林牆,不僅需要頃刻間的激情,更需要持久的行動;不僅需要憤怒,更需要理性;不僅需要鐵錘,更需要思想;不僅需要德國人,更需要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全世界公民。

一個沒有牆的世界,也許是過於美好的幻想,但是我們仍然充滿著期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