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聚興遺址 發現史前人類住屋(圖)


臺灣臺中縣潭子鄉挖出史前2000到4500年前的聚興遺址,工作人員小心探勘。圖/中縣文化局提供

柱礎、石牆等出土生活圈4號線北段道工程在潭子鄉豐興路工地發現2000至4500年前"聚興遺址",文化局委託臺灣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搶救出的出土遺物除石器、陶外,更發現史前人類住屋活動的柱礎及石牆等重要遺蹟。

文化局在7月20日進行生活圈4號線北段道工程工區探勘挖掘監看時,發現地層出土文化遺物,8月11日辦理現勘,確認有明顯文化層存在,要求施工單位應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及"遺址監管保護辦法"停工,並於9月11日委託劉益昌教授進行搶救。

將包覆後移地保存 一個多月來搶救出土文物有石器、以灰黑胎夾細砂泥質陶、少量橙色夾粗砂的陶片外,更發現有史前人類住屋活動的柱礎及石牆等重要出土遺蹟。劉益昌研究團隊認為,在臺灣考古出土遺物中,屬於相當罕見的遺蹟,具保存之必要,文化局決定就地包覆處理後移地保存展示。

研究團隊發現,遺址所在的上階面分別為潭子.大坪遺址與潭子.大坪Ⅱ遺址,為瞭解臺中平原西側地區史前文化重要的遺址之一,和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屬於同期遺址,文化遺物特色有石器之石錘和打剝石片,陶片則有橙色夾砂陶、橙皮灰胎細砂陶、橙色泥質陶和灰黑色夾砂陶等。

文化局強調,本案搶救發掘過程,是重大公共工程建設與文化資產保存密切配合雙贏的模式,相關出土遺物和發掘資料,對於臺灣臺中平原西側地區史前文化研究別具意義。

本文留言

作者記者謝鳳秋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