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窮得只剩房子(圖)

不只一次聽到這樣詼諧的玩笑:"我除了錢什麼都沒了。"別以為這些話只是玩笑,反映的是社會現實。社會的發展並沒有帶來更多的快樂,反而是更沈重的生活壓力,很多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己賣給工作,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家人、朋友都少聯繫。最後,用畢生心血賺了錢,買了房子,卻發現身邊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只是孤獨和寂寞。


而筆者現在說的也是關於房子的故事。前幾天在報紙看到這麼一則消息:大部分中國人的財富都集中在房子上。這個消息的潛台詞是,中國人揹負著房子的壓力生活,簡單的可以理解為,大部分中國人的煩惱在於住房問題。

長達8天的假如,各地的樓房交易普遍不好,非常慘淡。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大經濟不好,很多人收入不穩定或者收入減少,持幣觀望的較多;二是房價過高,即使可以支付首期,但月供的壓力大,加上現在工作的現狀不少人都不滿意、不穩定。第二點是重點。

買房子的通常是白領階層和老闆。白領買房子對價格看得比較重,而老闆選的是投資,現在房價過高,不是投資的好機會,所以,這幫炒房的人也會慎重,不會輕易下手。現在的房價如娛樂圈剛出名的夜場歌手,突然把價格抬高,結果是有價無市,還不如當初優惠價格的銷量大。但因為大多地產商都抱這樣的心態:我死也不降,整體市場的價格都這樣,你不買不行,遲買早買都是買。有點"勒逼"的態度。

但現實總比期望要殘酷。巧婦難於無米之炊,群眾的口袋空了,拿什麼來購買的。所以,市場的問題往往不出在產品身上,在於人民的購買力。百業俱興,才能一片繁榮。而現在的問題是,貧富懸殊分化已經走向了極端,在實際的雇佣關係中,比上一世紀的資產階級剝削還要嚴重,老闆永遠要求員工透支自己的身體和時間,而從不透支自己的財富。打工者沒有歸屬感,是為老闆服務的態度,為生活餬口而奮鬥,而不是雇佣雙方的一個友好合作,共享財富的一種精神。

所以,打工的,大多沒有賺錢的機會,靠打工買房,成為很多打工者看來很遙遠的事情,只能通過"走私單"或者拿高提成來積累財富。買房的,多數是做銷售的,辦公室人員的固定收入,只能養家,不能發達。當然,打工皇帝除外。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體現在房子上,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房子,才算擁有一個家,要不,總是漂泊。而買房子是為了結婚,成家,有房子才有家的感覺,才肯花心思在屬於自己的房子增加自己的感**彩。因為房子,很多人透支自己的一生,特別是前面所說的打工一族,揹負著供房的壓力,失去了本屬於自己的生活樂趣,等房子供完了,人也快入土了。

實際生活中,很多人的存款為零,除了房子作為唯一的固定資產外,還有錢包裡剛剛好的生活費用,其它的每一項開支都要經過很精確的計算才敢動手。有人笑話北京人,因為北京的房子貴,不少北京人除了那套老祖宗留下的四合院,價值也過千萬,但手裡有的現金卻很少,所以,北京人是原則上的富有,也是理論上的,房子不賣出去就產生不了現錢,只是一個居住的工具而已。

把房子作為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標,對於人類生存的本身來說,有點喧賓奪主。也就是說,我們收入高了,但幸福係數卻低了,這是人類的悲哀。正如城市的發展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一樣。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地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