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文學

"評點"是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重要流派,評為"批評",點為"圈點",而圈點為古代讀書句讀的標記。"評點"又稱"批點",作者一方面在詩文關鍵處或警策之句施以圈點抹畫,讓讀者得以掌握重點,另則寫下對詩文的分析看法,或做總評。若寫在作品之天頭(闌上),便是"眉批";寫於句旁,是為"旁批";註明於篇末,便是"尾批",而不願多加評述的部分,便在字旁用圈點表現。

評點最早可推溯至甲骨文,在評點符號系統中,首見於南宋黃干〈勉齊批點四書例〉一文,而評點的意義層面,直到南宋呂祖謙《古文關鍵》一書問世,才由語法意義擴展到批評鑑賞意義。

朱自清在〈詩文評的發展〉提到評點正式出現在南宋,目的是取便科舉,帶有實用性質。評點風潮之所以能在宋代成形,和宋人讀書認真的風氣有關。宋人讀書,講究虛心涵泳,熟讀精思,喜歡獨立思考,倡自得悟入之說,在讀書心得處,多有題跋或筆記,一旦把這種心得批在所讀的作品中,就是評點。

評點存有鑑賞意義,關乎評點家的學養及所下的評語,還有評點的對象為何?因此,評點文學所評者,大抵是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故而優秀的典籍往往與評點結合在一起;歷來著名的文學家,通常也是出色的評點家。

評點家經過閱讀活動,角色由作者轉變為讀者,用讀者的身份對作品進行評點,形成一種再創造的歷程,近似西方接受美學之"讀者反應理論",從評論中表現其卓越的文學觀點,藉以提升作品之藝術境界。

評點文學的特色是重視直覺主觀,不似文學理論需要反覆閱讀思考和推敲,才能從中加以系統的歸納、概括。評點文學常見即興發揮、隨閱隨批,不強調抽象的思考,多以主觀評論且形式不拘,通常"詩文評點"以精煉見稱,而"小說、戲劇的評點"篇幅較長,較重文采和口語。

評點文學帶有美學鑑賞功能,表示文學美感是由文學作品中產生,批評家針對某一特點有感而發,品評得失,有時還加一二考證,作文字上的疏通,故而有賞析的性質,最重要的是能呈現文學自覺的意識,以及對後人評點的影響。


本文留言

作者張晏菁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