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運往臺灣的黃金這麼少?

不少人以為,臺灣的經濟騰飛,主要是依靠當年蔣介石從大陸搶運到臺灣的黃金,對於這批黃金的數量,坊間也有諸多不實傳聞。

陳佈雷的嫡孫陳師孟(民進黨籍)於2000年5月出任中央銀行副總裁後,去過位於新店山洞的「金庫」查看。陳師孟說,當年蔣介石帶去的黃金,估計只有三百多萬兩,迄今仍有不少儲放在架子上,它們形狀不一,多為當年用金圓券從民間換來,且成色不足,很多隻有92%,根本達不到99.99%的可用標準。

陳師孟認為,如果說那些金條對臺灣最初的經濟穩定起到了作用,那也多半是心理上的,而並不是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他曾建議把那些黃金運到瑞士等地成色加工,但被高層否決,擔心泛藍炒作,演變成政治風暴。

而在大陸也有相關資料,據《中國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後編(1919-1949)「第五章 國家壟斷資本,第五節官僚資本的崩潰」介紹:

自1947年2月,國民政府實行緊急措施方案後,即出現資金逃流海外現象。隨著軍事上的慘敗,逃資更加劇。據1949年3月25日聯合社報導,國民政府的金銀外匯儲備2.75億美元,在上海保管者不過1/3,約0.73億美元的儲備已運臺灣,余均存國外。上海解放前夕,蔣介石兩次下令用輪船從上海運走國庫黃金2775358兩、銀元1520萬枚、美元1537萬元、珠寶以及大量外匯,總價值約5億美元。

對比以上兩種資料,甲馬發現,前者的說法為三百多萬兩,後者的說法為277萬兩,差距其實並不大。

另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貨幣統一》一文(署名:武力),1950年3月物價趨於穩定以後,國家適當提高了金銀兌換比價,加上人民幣幣值穩定,國家收兌的金銀數量大增。以廣東省為例,1950年一年共收兌黃金745.5萬兩(其中下半年收兌的佔71.1%),銀元101.2萬枚(其中下半年收兌的佔73.7%),純銀5323.6萬兩(其中下半年收兌的佔98.2%)。

從以上數據可知,僅1950年一年,在廣東省收兌的黃金就有745.5萬兩,兩倍於蔣介石從大陸帶走的黃金。當時的廣東並非最發達地區,全國(除港澳臺之外)收兌黃金的時間也不止這一年。(【資料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調查統計委員會:《1950年廣東綜合統計》,1951年5月)

甲馬認為,總價值約為5億美元的黃金白銀,對於全中國來說,是不是一個天文數字呢?說少不少,說多也不多。提供兩組數據作參考:

(1)朝鮮戰爭中,中國欠下蘇聯的外債為40億美元。

(2)截至1978年,中國對越南的援助總額為200億美元左右(按當時國際市場價格計算),其中,無償援助佔93.3%,無息貸款佔6.7%。

如果說區區一個臺灣島,300萬兩黃金是個不小的數目,此言不虛。可是同一時期的廣東,也從民間收兌了700萬兩黃金,為什麼沒有創造出經濟騰飛的奇蹟?其中的原因耐人尋味。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