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搞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佔用海軍經費,是甲午海戰慘敗一個重要原因。現在一個智力平平之輩都能明白的道理,為什麼當時的統治都卻沒看到呢?難道當時的人與現在的人智力有這麼大的差別?當時的高智高的人遠不如現在普通智高的人?難道僅因為腐敗,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空前的危機。如果當時知識層、官僚層多數人都意識到嚴重的生存危機,慈禧太后一夥人還能搞大壽慶祝?何況甲午戰敗還有可能危及她的政權及性命,這只能說明當時她沒有意識到危機或對危機的嚴重性認識不夠。
其實則不然,很多歷史學家都這樣認為,慈禧搞六十大壽的主要目的是來掩飾大清王朝內心的虛弱,大清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了將近 200多年,到19世紀末,已經是油燈枯盡,儘管有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張之洞這樣優秀的裱糊將來維持,以苟延殘喘,但大清已經氣數已盡,誰也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
慈禧在中日甲午戰爭吃緊的時候,大搞六十花甲慶典,無非是一種掩飾和自欺欺人,泱泱大國,對外可以軟弱無能,對內是決不能手軟。盛大慶典是為滿足帝后們的文化娛樂需要。在繁忙的政務之餘,在宮闈內永無休止的爭鬥間隙,他們也需要暫時的麻痺與休憩。
在中國的社會中,逢旬壽時(即滿10年的生日)往往比平常的來得隆重。即便是作為普通國人而言,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然而與逢旬壽更有不同的,尤以 60歲的更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所謂60者為一個花甲也,距離古稀之年早已是轉眼即現的問題。因此論祝壽的規模與形式,超之過往恰恰也是屬於情理之中。
當然作為封建社會裏頭的帝王而言,能長壽已經是日思夜盼的了,若是能耐耗到60年仍然是"光潔如新","青春常駐"者。俺看,曲指數之真可謂廖廖矣。然而在大清帝國的國君裡頭,論長壽者可真是大有人在。想當年康熙大帝,"十全老人"的乾隆,雖則已經年過花甲,但可真謂老當益壯,福如東海。能長壽者當然是要值得和懂得慶賀,更何況是帝王乎?康熙大帝的六旬整壽和乾隆爺的八旬整壽因此就舉辦過一次規模諾大的"萬壽慶典"活動。轉眼之間,大清帝國入主中原已經多年,是時光緒20年(1894),這一年,正好就是慈禧老佛爺的60大壽。
僅就慈禧作為皇太后而言,操辦一次規模盛大並隆重的60 慶典活動是人之常情,完全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可問題是慈禧的60大壽正值國力衰微內憂外患之時,在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理應收斂私慾,同仇敵愾,奮起抗敵;還是為逞一己之貪慾,而置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然而老佛爺選擇了後者,她的60大壽非比尋常,竟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
當有人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點景,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太后卻非常生氣,說:"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籌備工作當然是不能怠慢的,早在光緒18年(1892),光緒帝即頒下上諭,提前近兩年為慈禧的六旬生日作準備:"甲午年,欣逢(慈禧太后)花甲昌期,壽宇宏開,朕當率天下臣民臚歡祝嘏。所有應備儀文典禮,必應專派大臣敬謹辦理,以昭慎重。著派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大學士額勒和布、張之萬、福錕,戶部尚書熙敬、翁同龢,禮部尚書崑岡、李鴻藻,兵部尚書許庚身,工部尚書松溎、孫家鼐,總辦萬壽慶典。該王大臣等其會同戶部、禮部、工部、內務府,恪恭將事,博稽舊典,詳議隆議,隨時請旨遵行。"(《皇太后六旬慶典檔案》)
隨後,一切為慶典而進行的準備工作,大張旗鼓地進行著:油飾慶典場所,添置慶典所穿的服飾,令江西燒造繪有"萬壽無疆"字樣和各種吉慶圖案的餐飲具。全國各地貢獻的聖壽禮品以九為基數,九九為最多,壽禮囊括人間稀罕之物。為顯示"聖壽"的隆重豪華,慈禧還下令設計《萬壽點景畫稿》,計畫從西華門到頤和園的數十里路上用彩綢搭建六十多處彩棚、戲臺、牌樓、經壇和各種樓閣等點景工程(後因甲午戰爭爆發,點景工程未實現)。現存於故宮的慈禧六十萬壽六十段點景畫稿真實地再現了慈禧大搞慶壽活動的情景。
舉國興辦如此規模宏大、豪華鋪張的"六旬慶典",巨大的開支猶如壓在光緒帝身上的一座大山。就在籌備慶典的同時,為了應付軍費開支,戶部剛剛向國外銀行借貸。
據《近代史資料》1962年第3期記載:由於戰局惡化,為了軍事需要,清政府向英國、德國訂購了幾艘快艇,又向阿根廷訂購了十三艘快艇,共計需款四百餘萬兩;為了應付戰局,軍隊的開拔、招募和編練、沿海的防禦,總計需款三百九十餘萬兩。
"致遠號"中國官兵(中立者為鄧世昌)如此巨大的軍事開支,短期內集結在一起,令國庫空虛、靠借貸度日的清政府難以為繼。百般籌措,依然無果,不得已戶部只得再舉外債。光緒二十年六月(1894年7月),也就是慈禧壽典的籌備接近尾聲之際,戶部通過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向英國銀行借貸一千萬兩,年息七厘半,十年以後還本,十年中利息銀四百二十萬兩。
前線戰事愈演愈烈,軍費的籌措尚且需要舉借外債,那麼慶典的費用又將如何籌措?毫無疑問,從已經寅吃卯糧的清政府的財政狀況來看,用於慈禧慶典的費用,只能是挪用、拼湊與搜刮,此外絕無他途。據《皇太后六旬慶典》檔案資料記載,費用主要來自二個方面:
(1)"部庫提撥":從"籌備餉需、邊防經費兩款"中提用一百萬兩,從鐵路經費中挪用二百萬兩;
(2)"京外統籌":即向京內外臣工攤派的銀兩。據檔案記載,宗室王公、京內各衙門、各省督撫將軍等文武官員共計報效銀兩二百九十八萬餘兩。
這筆費用來源是《皇太后六旬慶典》檔案中有據可查的銀兩,至於不見於賬面的隱性費用還不知有多少。此外,慈禧索取的貢品,不可勝計,其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慈禧六旬慶典的正日是光緒二十年十月十日,而是年的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牙山口外豐島附近襲擊並擊沉清朝運兵的商船 "高升號",船上七百餘人全部遇難。七月一日(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戰。八月十八日,日本海軍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海面挑起了黃海大戰,北洋海軍頑強抵抗,統帥丁汝昌負傷,"致遠號"等四艘戰艦被擊沉,幾百名北洋海軍官兵壯烈殉國。九月二十六日(10月24日),日軍渡過鴨綠江,大舉侵入遼南,隨後向大連、旅順進犯。
前方戰事吃緊,軍費開支屢屢告急,而慈禧卻為自己的生日慶典大肆揮霍,朝中部分官員產生不滿情緒,他們紛紛上書,呼籲停止慶典工程,將祝壽費移作軍費。戶部尚書翁同龢更是在奏折中歷陳戶部籌款之艱難,請求停止"以後尋常工程,其業經興辦之工毋庸停止"(《翁同龢日記》)。
但從九月二十五日,王大臣以及外省各大臣呈進萬壽貢物,拉開了慈禧六旬慶典的序幕。從十月初一起,內外臣工"穿蟒袍補褂一月",隆重的祝壽活動正式開始了。自此,宮裡日日有隆重的慶祝活動,直到十月十七日六旬慶典才告結束。
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六旬慶典的高潮。這天,寧壽門外至皇極門外設慈禧皇太后儀駕。辰刻,慈禧御禮服,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出神武門、進北上門,至壽皇殿列聖前拈香行禮。又至承乾宮、毓慶宮、乾清宮東暖閣、天穹寶殿、欽安殿、斗壇等處拈香行禮畢,還樂壽堂。巳初,慈禧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出養性門,升皇極殿寶座。禮部堂官引光緒帝於寧壽門中門入,詣慈禧前跪進表文,宮殿《點石齋畫報》之"太后聖壽"
監侍一員跪接表文,安於寶座東旁黃案上。光緒帝步行至寧壽門檻外拜褥上立,率諸王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禮。禮畢,還宮。隨後,接受皇后、瑾妃、珍妃、榮壽固倫公主、福晉等參拜。禮畢,慈禧還樂壽堂,升寶座,光緒帝詣慈禧前跪遞如意畢,皇后率瑾妃、珍妃等詣慈禧前跪如意畢。慈禧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至閱是樓院內降輿,光緒帝率皇后、瑾妃、珍妃跪接、進膳、進果桌、看戲。戲畢,光緒率皇后、瑾妃、珍妃跪送,慈禧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還樂壽堂。
如此的規模、如此的歡慶,令親身參與慶典的翁同龢瞠目結舌,在日記中他寫道:"濟濟焉,盛典哉!"(《翁同龢日記》)
而這一天,日軍攻佔了遼南重鎮大連。國土淪喪、重鎮失守、民眾慘遭屠戮的危殆時刻,慈禧卻在宮中升殿受賀,大宴群臣,並接連賞戲三天。
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1895年2月7日),劉公島陷落,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而清廷派往日本議和的使臣張蔭桓、邵友濂又遭到拒絕,日本要求另派十足全權、曾辦大事、名位最尊、素有聲望的人為談判代表。慈禧太后決定派遣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議。這時,李鴻章已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革職留任。正月十八日(2月12日),慈禧太后面諭軍機大臣:"即著伊去,一切開復,即令來京請訓。"奕說:"上意不令來京。如此,恐與早間所奉諭旨不符。"慈禧太后說:"我自面商。既請旨,我可作一半主張也。"次日,發布上諭,李鴻章著賞還翎頂,開復革留處分,並賞還黃馬褂,作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議和。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馬關條約》。
當一個王朝把最高統治者的壽誕看得比民族的興亡還重要的時候,這個王朝就走向了毫無希望的窮途末路。據後來史料披露,日本政府之所以選擇光緒二十年發動這場侵略戰爭,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倘見我將大舉,或易結束,否則非有所得,不能去也。"(《李文忠公電稿》)
關於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慶典的若干考證
作者:全不明白
近日閑來無事,考證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慶典細節若干,草書成文,以紀念那個荒唐的時代。若有好事者想轉載,無須徵求全不明白本人同意,儘管折騰。
1, 關於慈溪太后六十大壽的籌備
網上流傳版本甚多,準確些的說法是應該是《皇太后六旬慶典檔案》裡所記載的光緒十八年(註:1892年),光緒帝即頒布詔文,提前兩年為慈禧的花甲大壽做前期準備,原文是"甲午年,欣逢(註:此處省略慈禧)花甲昌期,壽宇宏開,朕當率天下臣民臚歡祝嘏。所有應備儀文典禮,必應專派大臣敬謹辦理,以昭慎重。著派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大學士額勒和布、張之萬、福錕,戶部尚書熙敬、翁同龢,禮部尚書崑岡、李鴻藻,兵部尚書許庚身,工部尚書松溎、孫家鼐,總辦萬壽慶典。該 王大臣等其會同戶部、禮部、工部、內務府,恪恭將事,博稽舊典,詳議隆議,隨時請旨遵行。"
現故宮內存放的《萬壽點景畫稿》,乃慈禧本人親身參與六十大典籌備的佐證,此畫稿詳細描述了為慶賀大典從西華門到頤和園的數十里路上用彩綢搭建六十多處彩棚、戲臺、牌樓、經壇和各種樓閣等點景工程的宏偉計畫(後因甲午戰爭爆發,點景工程部分未實現)。
至於地方官僚和民間的籌備,亦是瘋狂,各類戲班加緊排練,準備壽典前後由地方官員親自帶隊進京朝賀,自1892年開始,各地奇花異草價格大漲,聯帶其它物價一同上揚。
2, 關於慈溪太后六十大壽的花銷
最誇張的說法是六十大壽共花費白銀三千萬兩,和《馬關條約》的實際賠償金等同。另有一說是由於大壽臨近戰事偏緊,慈禧下令取消《萬壽點景畫稿》計畫的各類"點景工程",實際整個大典開銷只有白銀一百五十萬兩。但實際上大部"點景工程"都已開工一年多,費用早已消耗過半,停與不停有何區別?百年滄桑,如今北京城內西四路口的兩座轉角樓,正乃此次"點景工程"所遺留。所以,一百五十萬兩白銀的說法實乃掩飾之辭。
吾覺得比較可信的記載應是《皇太后六旬慶典》中所言:
(1)"部庫提撥":從"籌備餉需、邊防經費兩款"中提用一百萬兩,從鐵路經費中挪用二百萬兩;
(2)"京外統籌":即向京內外臣工攤派的銀兩。據檔案記載,宗室王公、京內各衙門、各省督撫將軍等文武官員共計報效銀兩二百九十八萬餘兩。
綜上所述,慈溪太后六十大壽的花銷較為準確的數據應該是:中央財政顯性耗資六百萬兩白銀,至於地方政府和各類隱性開支,那就無從考究了。
3, 關於慈溪太后六十大壽慶典的國內影響力
毫無疑問,一場規模宏大的六十華誕慶典,極大增強了清王朝統治政權內部的凝聚力,潤滑了各級政府和各部門之間長久以往的各類摩擦。否則,以慈禧太后的智商,也不會舉全國之力操辦如此空前絕後的盛典。
至於民間,由於賦稅加重,以及西方列強暴政經濟的衝擊,民間各商號倒閉過半,部分地區民不聊生。迫於壓力,社會各界卻不得不含淚向慈禧六十華誕發去賀電,以表忠心。
4, 關於慈溪太后六十大壽慶典的國際影響力
日本趁清政府大修土木之際,一舉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最終斬獲山東半島和臺灣以及澎湖列島,威逼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獲軍費賠償白銀二億兩(後因西方列強紅眼病發作,日本退讓,實際只收取賠償白銀三千萬兩)。
關於日本選擇慈禧六十華誕開戰這個時機的原因,據《李文忠公電稿》記載如下:"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倘見我將大舉,或易結束,否則非有所得,不能去也。"
嗚呼哀哉!考究至此,吾,不能言矣。
── 原載 共識網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關於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