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力與美──李白《將進酒》(圖)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
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逕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約成於天寶十一年(西元725年)。當時李白與友人岑勳在另一好友元丹丘潁陽山居作客,三人登高飲宴而作。古代朋友相聚不易,與朋友相會,本是人生一大快事。再加上當時李白正懷才不遇,抑鬱不得志,酣飲之後,把積鬱心中的情感釋放於詩中,文思猶如江河入海一瀉千里,把詩人的情感揮灑的淋漓盡致。

這首詩沒什麼華麗的詞語,卻是句句語出驚人。在痛飲高歌後,語氣更像小孩一樣天真任性:說什麼沒錢?把你家值錢的東西都拿出來!拿去換了美酒,咱不醉不休,最好醉後永遠不醒。為什麼呢?為了消這「萬古愁」。在這「萬古愁」面前,「五花馬」、「千金裘」、「千金散盡」、「一飲三百杯」都不算什麼了。

時光易逝,如江河入海一去不返;人生苦短,猶如朝暮;生命渺小,更似個無解的悲劇。表面上,好像是感歡人生易老,實則悲歎懷才不遇。在無力改變現實的情況,大鵬無法展翅之際,只有抓住片刻的歡樂,以酒解憂,這是李白的悲哀,也是陳王曹植的悲哀:什麼事都不能做的時候,宴飲狂歌總行吧?無法改變的現實不得面對,長醉不醒不看不知總行吧?
全詩空間極為壯闊浩大,貫穿全中國自西至東,自天上到海裡;時間極為蒼茫永恆,小至個人的生死抑鬱,大至古來所有聖賢,以至於萬古人類共有的情懷。在這樣一個橫向、縱向、時間延伸到無限的情境中,我們看到詩人的廣闊胸襟,萬千豪氣,凌雲之志。在這樣一個「無限」之下,人很珍貴的「五花馬」「千金裘」、所追求的「鐘鼓饌玉」,相比之下,何其渺小! 

本詩張力極強。全詩一開始就用極為廣闊的時空對比出一個極為渺小的小我,而這個小我又極為無力無奈,不要說對大自然的變化遷移無能為力,就是對自我的人生都無法掌控,道盡千古以來不變的真理。原本,這也是人人不想接受卻也只能接受的真理,是個最深沉的長歎。但我們看到詩寫的是長歎,詩人的口氣卻極為高昂,兩個「君不見」,似乎可以看到詩人對著浩大的宇宙自然高呼,我們看到了詩人從詩中透露的個性:面對不可改變的現實,仍想力挽狂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算面對的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他也不輕易甘心妥協。

詩的「力」與「美」在此誕生了,我們在詩中好像看到了一個形象:天地間一個小小的人,用盡一切力氣要抵住這一切,而那力道似乎大到穿過薄薄一層紙,打到讀者面前來。這是詩的張力,也是詩人的矛盾:明知天命不可違,也想違之。更是詩人的悲哀:如果詩人真是狂妄自大到無知的渺視天地與自然,他不會有那麼強烈的無力感與無奈;詩人清楚的知道這萬物興衰之理,想反抗,但最後同樣也只落的「但願長醉不願醒」、「與爾同銷萬古愁」!

全詩的內涵並不消沉也不消極,更不是主張及時行樂的思想,而是表達了人最深沉的悲哀。人生為何?誰能自主?既不能自主,唯有痛飲狂歌,這是徹悟人生後的醉語。

詩中意境深瀋渾厚,氣象不凡,語言卻是率真自然,沒有一點矯揉造作。詩一開始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兩次「君不見」的呼聲對讀者點名,直把讀者帶進作詩的場景,其實是把讀者帶進詩人心境的場景。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兩句話,大河西從天上來,東往海裡去。一天一地,一東一西,把上下左右的空間都寫滿了;一來一去,把貫穿古今的時間也道盡了。足見詩人力鼎千鈞的鬼斧神工之神筆。只有用這誇張的神筆,才能襯托出天地宇宙時空的浩大,也更能反襯出下兩句話:「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以天地之大來對比人之渺小與短暫。這兩句原本就悲歎人生短促易老,再對比上句黃河之永恆不止,哀歎更為深沉。 

上一組長句是對時擴大空間的誇張手法,下一組則是濃縮時間的誇張手法:人生本短,但詩人把人生從青春到衰老的百年過程更縮短為朝暮之間。前句把原本壯闊說的更壯闊,後句把原本暫短說的更暫短。這兩句排比長句,具有一種驚心動魄力道和氣勢,如挾天風海雨,鋪天蓋地而來,確實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李白這千古長歎,歎出了永恆不變的真理。從「朝如青絲暮成雪」的小我的一生,以至於自古至今所有聖賢豪傑皆有的「萬古愁」。這就是為什麼這首詩能觸動每個人的心弦,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年), 生於西元701年2月80日,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功立業,報效社稷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然而,永王后來叛變被肅宗所殺,李白也受牽連入獄,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隔年六十二歲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縣令李陽冰家中病逝。 

李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與杜甫並稱「李杜」。李白的詩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具有開創性,他的作品內涵豐富,想像超絕,詩風雄奇豪放,飄逸不群。讓人不得不相信他的靈感來源於天上,難怪詩人賀知章稱白為「謫仙人」,有「詩仙」之譽,說他是天上掉下來的詩人,實在不為過。 

李白曾批評詩歌:「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掃六朝以來的浮靡詩風。李白的思想和詩歌皆是盛唐風氣的典型代表,同時具有飛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和追求理想的思想情操。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安社稷」、「濟蒼生」的理想,一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同時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追求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在唐代已享有盛名,詩名滿天下,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杜甫極為崇拜李白,在他的詩中常對李白有極高的讚譽,稱李白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韓愈對李白也極為推崇,在《調張籍》寫道「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在《石鼓歌》又嘆「少陵無人謫仙死」。李白詩歌今存990多首,著有《李太白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