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亞洲登上復甦快車 但弱出口仍會持續一段時間

知名經濟分析師陶冬在其博客撰文指出,亞洲已登 上經濟復甦快車。除基本面健全外,資本市場的回溫與 全球流動性的恢復,也為亞洲經濟提供了新動力。然而 ,全面復甦仍有賴於出口回暖。美國與歐洲的"無就業 、弱消費"將持續一段時間,因此亞洲的"弱出口"也 將延續一段時間。陶冬博客全文如下:

這幾個月,世界各地的經濟資料紛紛爆出春芽,在 亞洲則簡直可以用"春意鬧"來形容。

德國、法國和日本經濟分別於第二季度步出衰退,美國和歐元區GDP也預計在第三季度轉為正增長。不過這些與亞洲區的增長相比,則顯得小巫見大巫了。以年率 折算的GDP環比增長(annualized quarter on quarter GDP growth),在已公布的亞洲國家中普遍錄得雙位數 的增長(即如果經濟維持第二季度增長的勢頭,全年經濟增長會達到雙位數),新加坡增長高達21%,中國也有 15%,韓國、香港個個生猛。

亞洲是否上了經濟復甦的特快列車?答案是,上了快車但未必是特快。第二季度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庫存重建。雷曼倒閉之後,世界金融體系一度瀕於崩潰,資金市場更曾斷流。極度恐慌下,企業抱著"現金為王" 的宗旨,盡量使用庫存而不訂新貨,導致戰後最劇烈的一次庫存下降。等人們心態從震驚中擺脫出來、資金流動性得以恢復時,庫存水平逐步升回正常水平,於是生產量大過消費量。亞洲是世界的加工廠,也成了庫存回 補的最大得益者,不過第二季度的生產資料就未必能一 直維持下去。

然而,亞洲的經濟基本面是健全的,明顯地好過美歐。亞洲的銀行大多沒有染指有毒證券,因此在金融海嘯中逃過一劫。亞洲的財富受到一定衝擊,但是受傷不 深。亞洲的超高儲蓄率、鉅額的外匯儲備在危機中穩定了經濟,為復甦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亞洲多數國家在危機期間,紛紛推出財政刺激方案。除了中國的方案外,其他各國的規模不能與美英相比,但是由於無需拯救銀行,亞洲的救市對實體經濟幫助似乎更大。

這輪衰退復甦中,國家大致可以分成三等:銀行資本金與個人財務需要重組的(如麼美國、英國),復甦 力度最差,屬三等。無需去槓桿但內需並不強勁的(亞 洲多數國家在此列),復甦較快,不過力度不強,當列 二等。能夠增槓桿又有內需的(如中國),則復甦最快 、勢頭最猛,乃頭等。

資本市場的升溫和全球流動性的重臨,為亞洲經濟提供了新的動力。可是筆者相信,本地區經濟的全面復甦仍有賴於出口回暖。美國與歐洲GDP增長在復甦,但是 "無就業、弱消費"復甦會持續一段時間,這也許意味 著亞洲的"弱出口"復甦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基數效應令下半年的出口數位好看一點,不過筆者更關心廣東 和華東地區出口企業重新招收民工的消息。

(本文原載於今週刊,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 建議。)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