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仙翁升真處
清初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八記載,武夷山很早就有仙人居住。遠古時有彭祖,秦時有皇太姥、武夷君、控鶴仙人、十三仙人等。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了漢武帝派使者到武夷山祭祀武夷山神武夷君之事,而且祭祀的用品是乾魚。不過,從漢之後至唐初的千年時間中,武夷山中的仙人蹤跡沒 有見諸於史書。
唐朝初年,開始有修道之人現身於此。《武夷山志》記載了道士許碏的故事。許碏是唐時的高陽人,先在王屋山學仙,後遍游名山。他曾經來到武夷山絕頂,並留下「許碏自峨山尋偃月子到此」的字跡。據說他後來飛升而去。五代時有道士李良佐長居此山,後在此坐化。
大王峰 (網路圖片)
宋代有道士多人在此修行。如徐熙春,宋熙寧(1068∼1077)時在市集上賣酒,後遇鐵冠道人贈給他五花草。徐熙春服下後,遂不再吃東西。此後, 他來到武夷山上修煉,後在大王峰東壁坐化。李陶真,熙寧(1068∼1077)末年來到武夷山修煉。他喜好吹鐵笛,每次吹笛時,笛音都似有穿雲裂石之音。 後來他在平裡的通仙岩修行。一日留下一首詩辭別眾人後,不知所蹤。黃樸,紹興(1131∼1162)初年,來到武夷山訪仙。遇到一仙人傳授成仙之法,後坐 化於三仰峰。還有郭道人、白玉蟾、陳丹樞等,均在此修行坐化。元代,武夷山道教繼續發展。元初茅山派道士張德懋(號希微子)居武夷山天游道院。後又有道士 趙嗣琪跟隨其修煉。《武夷山志》卷十八記載了一個叫陳沖素的人,在武夷山修道,後成仙而去。此外,還有全真道的馬鈺、彭日隆、金志揚等也在此修行。
唐 朝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政府在武夷山建了最早的一座道觀,名為天寶殿、武夷觀,後稱沖佑觀,俗稱武夷宮。南唐時又改稱會仙觀。宋代是武夷山道教的 興盛期,建有大批宮觀,如清微洞真觀、雲窩道院、橘隱堂、棘隱庵、止止庵等,並將會仙觀改名為沖佑觀。元代,武夷山除沖佑觀修繕後改為沖佑萬年宮外,又新 建有一批道觀,如天游道院、升真觀、靈峰觀等。明清時期,武夷山道教逐漸衰微。很多道觀在清代時被廢棄。目前所存道觀不多。
因曾有眾多道士在此修行,所以武夷山自然也留有眾多仙跡。除了上述道觀外,還有桃源洞、水帘洞、仙掌峰等。
水帘洞(網路圖片)
桃源洞天 (網路圖片)
(網路圖片)
唐朝的白居易曾作《送毛仙翁(江州司馬時作)》一詩,讚美了修道之人對於仙翁升真處的武夷山的無限推崇。
仙翁已得道,混跡尋岩泉。肌膚冰雪瑩,衣服雲霞鮮。紺髮絲並致,齠容花共妍。方瞳點玄漆,高步凌非煙。
幾見桑海變,莫知龜鶴年。所憩九清外,所游五嶽巔。
軒昊舊為侶,松喬難比肩。每嗟人世人,役役如狂顛。
孰能脫羈鞅,盡遭名利牽。貌隨歲律換,神逐光陰遷。
惟余負憂譴,憔悴湓江壖。衰鬢忽霜白,愁腸如火煎。
羈旅坐多感,裴回私自憐。晴眺五老峰,玉洞多神仙。
何當憫湮厄,授道安虛孱。我師惠然來,論道窮重玄。
浩蕩八溟闊,志泰心超然。形骸既無束,得喪亦都捐。
豈識椿菌異,那知鵬鷃懸。丹華既相付,促景定當延。
玄功曷可報,感極惟勤拳。霓旌不肯駐,又歸武夷川。
語罷倏然別,孤鶴升遙天。賦詩敘明德,永續步虛篇。
- 關鍵字搜索:
-
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