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工廠」地位或被取代

全球製造業的"供應鏈(supply chain)"正在發生變化。迄今為止,購買美國或歐洲生產的產品,其中大多包含中國製造的零部件。因為,美歐製造商在勞動成本低廉的中國建立零件工廠或者從中國進口零部件,以降低成本。

但據認為,今後這些產品中更多包括墨西哥或者東歐地區生產的零部件。《金融時報》本月10日報導說,隨著全球經濟復甦跡象逐漸明朗,能源成本上升,而且因為地球變暖問題,美歐製造商對長途貨運所帶來的碳排量增加感到負擔,因此,他們不願從中國收購零件,取而代之,把零件供應來源逐漸轉移到鄰近地區。

美國的波音公司已開始採購在墨西哥生產的零配件。歐洲著名家電製造商飛利浦,近日也開始考慮在東歐地區的烏克蘭建立供應鏈,來取代亞洲供應鏈。像鋼鐵、汽車、航空、傢俱等運費對收益影響較大的產業領域,要將供應鏈縮小到本國所屬地區(regional)的傾向尤其明顯。

再加上定於今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各國將簽署新的國際公約來取代2012年結束的《京都議定書》。因此,世界各大製造企業有必要應對碳排放規制,今後縮小供應鏈地區範圍的現象可能會進一步加快。據分析,一家製造企業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個人或團體直接或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中70%的溫室氣體來源於運輸及供應鏈中。

隨著製造行業的運輸速度和成本越來越重要,中國等部分國家提供的廉價勞動力和各種稅制優惠等逐漸開始失去吸引力。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