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海角七號》背後的敗戰日僑(組圖)

 2009-07-20 22: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海角七號》淒美故事背後,是幾百萬日本僑俘的顛沛命運。他們先為日本軍國主義拓殖的棋子,後為棄民,再為大國政治角力中的砝碼。

在中國臺灣恆春鎮的海角七號,住著一位叫友子的老人。這一天,老人收到了一件從日本寄來的郵包。她有些驚訝且恍惚,打開一看,竟是七封遲來的淒婉悱惻的情書。

夕陽下,老人的思緒被帶回六十年前,正是臺灣光復的日子,但自己的日籍戀人卻也在那時一去不返…臺灣電影《海角七號》這一段淒美故事,揭開的其實是當年百萬日本僑民悲酸經歷的一角。

就在裕仁天皇宣布投降之時,大約有650萬日本人滯留在亞洲大陸、西伯利亞和太平洋地區,其中陸海軍士兵約有350萬人。滯留在中國的日本人約有260萬人,其中50萬人在臺灣,60萬關東軍被蘇聯俘獲,110萬人集中在東北,還有大量的日本僑民零星分散於其他省份。


拓殖的棋子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日本政府在國內貧困地區動員工人和農民,組成「開拓團」到中國種地。他們說:「中國的地可肥了,一捏直出油根本不用上糞。但因地多開墾不過來,大部分荒山都白白地撂著。我們開拓團的任務就是幫助中國開發土地,實現日滿協和大東亞共榮。」

生於京都市的水野百合子,是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她13歲輟學做雜工,結婚後,丈夫水野六七在紡織廠當工人,她在外面做零活日子很是困難。

百合子回憶說:「因為連年戰爭國內沒有糧食,當時每人每天配給的糧食只夠吃兩頓的。生活已經到了維持不住的地步,常常是一天要挨一頓餓。」

1942年4月,生計越來越艱難的他們,帶著兩個女兒同20多家農戶,一起來到了黑龍江省依蘭縣天田「開拓團」。 然而,很快到了1945年局勢大變。6月份時水野百合子所在的「開拓團」,男人們全部被征走了,只剩下兩個年齡過高的團長。

由於日本政府的虛妄宣傳,直到戰爭的最後關頭,很多「開拓村」裡的日本人對戰爭的局勢還毫不知情。 突然有一天,傳來日本投降的消息,水野百合子和大家都膽顫心驚,慌作一團。

8月下旬,團長告訴她們說:「依蘭以東,大八浪、小八浪的開拓團的人員,都集中到方正縣伊漢通碼頭,等日本軍艦接我們回國。」

於是,她們在團長的帶領下向方正奔去。途中既不許坐車也不准乘船,更不能和中國人接觸。水野百合子帶的孩子多,影響了大夥趕路,團長威嚇她必須拋棄一個孩子。

那時局勢十分混亂。戰敗後,有的「開拓團」聲稱接到了奉命回國的指示,有的則認為關東軍的命令是要求他們集體自殺,大批日本平民及軍人家屬自殺或「被自殺!

8月9日,東寧勾玉山要塞,日軍將藏匿在彈藥庫中的64名日軍家屬用手雷炸死,未死者用軍刀刺死,然後澆上汽油焚燒。北山陣地,日軍投降前有近30名日本官員家屬服毒「自殺」!

8月17日,虎頭要塞陣地,戰鬥司令官大木正大尉下令炸毀無線電,全員「玉碎」,陣地內近200名傷病員及140名官兵,引爆炸藥自殺身亡…。

去往伊漢通碼頭的途中,山野百合子失去了四歲的女兒。天氣越來越冷沒有食物沒有藥品,但她依然是幸運的:路上沒有遇上蘇聯紅軍,更沒有碰上自己人的軍隊。10月初,他們終於到達了方正縣。

然而,「根本就沒有誰來接我們,聽說船是來過的但接走的都是日本軍隊,沒人管我們這些平民百姓!」


棄民

所有人都盼望早點回國。然而,8月20日,日本外務省發布的訓電說:『現在還談不到遣送駐外僑民,應儘可能使駐外僑民停留在現地。』

長春最大的百貨商場三井百貨店(今長春百貨大樓),被臨時闢作「滿洲日本人居留民救濟總會」。日本僑民每天都聚在這裡,焦躁不安地打聽什麼時候能夠回國,他們的生活將被怎樣安排?

「救濟會」就日僑撤退問題與蘇軍交涉,蘇軍答應向莫斯科請示但很久沒有結果。此後「救濟會」派出一支5人「敢死隊」,聯絡到曾任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社長的高崎助。

高崎助回日本專程拜會了日本政府要員,並帶來了秘密信件。兩名活著回到長春的「敢死隊」隊員,帶回的密信中卻依然是:『停留現地,等待下一步指示』。

當時,已有中國香港、臺灣及朝鮮、東南亞地區的日僑和被繳械的日軍,由政府接運回國。唯獨滯留在中國東北的日僑,遲遲得不到歸期。很多人眼看回國無望且又無計維生,便紛紛採用集體自殺的辦法了斷生命。

難道他們真的被祖國拋棄了嗎?根據前蘇聯國家檔案館的資料記載:其實早在8月15日之前,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就已決定了讓:『遺留中國民間的日本人定居在當地』的政策。

8月19日,關東軍根據該政策制定戰敗計畫:『為了帝國的復興,讓更多的日本人留在中國大陸』。

當時,日本陸軍大本營對蘇作戰參謀朝枝繁春大佐,親筆起草了一份《關於關東軍方面停戰的實施報告》,送給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

《報告》中說:『目前在滿日本人總數為135萬人,他們基本都是從事文化教育、工商企業等方面事業的骨幹。……所有在滿人員,包括解除武裝的軍人,均應在蘇軍的庇護下,在滿洲繼續生活。在滿生活習慣的日本人,可以放棄日本國籍。』

為了捲土重來,日本政府將100多萬僑民拋棄在寒冷的東北。關東軍敗了,不甘心的日本還不想撤回他們的「第四大軍」。


大遣返

然而,蘇軍統帥華西列夫斯基對朝枝的報告根本不予理睬:『我們決不允許,在我們臨界的國土上,生活著一群與我們有著宿仇,而且像狼一樣險惡的人。』

至於美國:『他們既擔心中共利用日僑打內戰,又擔心將來中國和日本兩大民族,因由日僑聯絡而團結合作,影響和動搖美國在遠東的地位』,也竭力反對日本人留居中國。中國國民政府也很快做出回應:完全贊同美、蘇兩國關於遣返日僑的決議!

1946年1月,中美雙方在上海會晤,決定自4月份起,全面遣返滯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僑俘。

最初設想是同時利用大連、營口、葫蘆島三個港口,蘇軍以大連、營口為商港不能參與帶有政治色彩的國際活動為由予以拒絕,承諾其管理區內旅順、大連一帶的日僑由蘇聯負責遣返。

就這樣,滯留在東北的日本僑俘終於等來了回國的消息,他們奔向葫蘆島,經由那裡開始他們返鄉之路。時任東北行轅日僑俘管理處處長的李修業中將,在回憶錄中寫道:『日僑中婦女佔70%左右,兒童佔10%,老人佔5%。年輕婦女擔心途中遭遇蘇聯人,都把腦袋剃成禿子,臉上抹了鍋底灰,把胸脯緊緊束起,想方設法把自己打扮成男人模樣。運送日僑俘的列車多是敞篷的貨車廂,日晒雨淋,人又擁擠,車速又慢,種種艱難苦處自然不少。』

此外,還不得不提防土匪及傳染病的威脅,而預想中的中國人大規模的報復行為卻很少發生。

勞工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能回到祖國。儘管之前《波茨坦公告》明白無誤地宣稱:『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

『直到1946年末,美國扣留了將近70000名投降的日本兵做勞工,用於逐步淘汰在菲律賓群島、沖繩島和太平洋海域的戰時設施。英軍方面,負責遣返南亞和東南亞大約75萬日軍。在這些已驅逐了日本侵略者的區域,歐洲列強扣留大量日本戰俘,毫不掩飾重建自己殖民權威的意圖。』(約翰·W·道爾:《擁抱戰敗》)

對日俘扣留時間最長的是蘇聯。據估計:加上被俘的平民,大約有160萬到170萬日本人落入蘇軍之手,很多被運往了西伯利亞。

一篇題為《日本武士的俄羅斯墳墓》的文章,記載了當年日本僑俘到達俄羅斯的情形:『1945年11月,第一批5000名關東軍戰俘被蘇軍專列押送至潭波夫州坦波夫市,』作者卡捷琳娜·薩日涅娃援引一位市民的回憶說:『我們在車站等了好多天,日本人剛下火車,我們所有的人立刻就向他們扑去,搶奪他們的東西。一會兒,他們就窮得連褲子都穿不上了。』

原俄羅斯《消息報》副總編,著名政治評論家列昂尼德·姆列欽,在其《歷屆克格勃主席命運揭秘》一書中則指出:

『從1945年開始,在蘇聯國民經濟中大規模使用戰俘從事勞動,大量的戰俘被安排到蘇聯煤炭工業工作,開採煤炭,修建和重建礦井,還被安排興建新的重工業企業 —— 符拉迪沃斯托克拖拉機製造廠,車裡雅賓斯克和外高加索冶金聯合企業、阿穆爾鋼鐵廠。戰俘參與修建了貝加爾-阿穆爾大鐵路,參加了改造和重建蘇聯各地區公路的工作,參與興建了一批水電站,……戰俘佔這些工程工人總數的40%-90%。』

由於,蘇聯的人力資源在二戰中喪失殆盡,而:『日本戰俘的工作效率要比蘇聯工人和蘇聯囚犯好得多,因此在很長時間裏,蘇聯都不太願意釋放這些日本戰俘回國。』卡捷琳娜·薩日涅娃說。

列昂尼德·姆列欽則推測:『斯大林可能認為戰俘是特殊的人質 —— 是同日本締結和約時的一張王牌,抑或是他害怕美國人將其重新武裝起來對付蘇聯?』

這一觀點得到了加列夫·馬赫穆特·艾哈邁托維奇的呼應。這位當年參與了蘇聯出兵東北戰役與接管日本戰俘工作,而今是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院長分析道:『蘇聯為徹底殲滅敵人作出了最大貢獻,但是戰後在對日安排中卻被排擠到了一邊,蘇聯未能參與對日本領土的佔領。…日本的親美反蘇政策…很大程度上妨礙了戰俘問題的解決。』

十幾年前,日本的對外侵略使數百萬人背井離鄉。戰後,交戰雙方在日僑遣返問題上各懷鬼胎精於算計,無數生命在政治的精明考慮中受盡折磨。

歸國

與滯留在外的同胞相比,能夠返回國內的也不見得更好。在每一個海港,到岸的船隻上擠滿了失去孩子的母親和失去父母的兒童。他們少得可憐的行李中,最為常見的是親人或戰友的骨灰盒。

『許多成年人,數年後從海外歸來,發現自己的家已經無跡可尋。城市中的街區整個被夷為平地。父母妻子在空襲中被炸死或疏散到了鄉下。』當時,日本有近900萬人無家可歸,從海外歸來的人們又不斷加入難民的行列。

一些老兵回到家鄉後竟見到了自己的墓碑,或是傷心地發現妻子已經改嫁他人。

而『對於絕大多數原陸海軍士兵來說,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發現自己歷經千難萬險,卻被當作賤民對待。』

約翰·W·道爾在《擁抱戰敗》一書中說:『到1946年歸國潮蜂擁而至之時,國內的民眾已經持續瞭解到帝國部隊在中國、東南亞、菲律賓,乃至對盟軍戰俘令人髮指的暴行。結果,許多退役軍人發現,他們不僅被看作是沒能完成使命的失敗的群體,而且被假定為參與了不可告人的壞事的個體。 』

從1945年10月到1946年底,大約510萬日本人回到了祖國。1947年,又有100萬人重新踏上日本的土地。至此,仍有大約40萬人留在海外。這是一個永遠也湊不齊的數字 —— 大量人員下落不明或詭異消失...。

孤兒與亡魂

幾十年後,當又一批同胞返回日本時,他們的經歷則訴說了歷史的尷尬。日本戰敗時,因為飢餓、逃難、或父母雙亡,許多年幼的日本孩子被遺棄在中國。後來這些孩子被中國家庭收留,並撫養長大,這就是日本政府所謂的殘留孤兒。

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的《朝日新聞》注意到了這一特殊群體,此後民間團體不斷向政府呼籲,呼籲政府尋找並安置這些被棄同胞。

1981年日本開始有組織地尋找「殘留孤兒」,據日本厚生省統計:截至1999年底,已有2285名殘留孤兒回日定居。孤兒還能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先的土地上,有些人的亡魂卻注定要在異國飄蕩...。

日本有個古老的習慣:倘若,將客死異鄉的人的遺體上的一片指甲或一縷頭髮帶回家,那麼就可以看作是逝者安眠於故鄉了。

所以在蘇聯的勞改營裡,有這樣一條規定:不許肢解日本人的屍體,不許秘密掩埋,以便日後把他們運送回國。

將日本戰俘的遺骸運回日本的工作,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下半葉就已開始。最先被運回的是身份明確的戰俘遺骸,而沒有確認身份的死者遺骸,則埋葬於前蘇聯境內。

1991年戈爾巴喬夫訪日期間,將一份在蘇聯勞改營中死掉的日俘名單轉交日本政府,並同意日本在戰俘墓地開展掘屍檢驗工作。之後日本對大約8000名死者遺骸,進行檢驗並運回日本。但確定當年日本戰俘墓地的位置,是件極為困難的事。

當年埋葬死者時工作過於馬虎,墓地上留下的識別標誌太簡單,或者多年之後墓地的位置上建起了學校、商場以及其他建築物,更多的墓難以找到。

而有時即便找到了墓穴,結果也會令人失望。因為「幾乎每個日本戰俘都鑲有金牙」的傳聞,當地地痞流氓早就殘忍地盜走分割了屍體,這些日本戰俘是永遠都不能安眠於故鄉了!

在《海角七號》中,友子的情書中寫下並不是一個人的辛酸:「我是戰敗國的子民,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我只是個窮教師,為何要揹負一個民族的罪?」

来源:國家歷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