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去年重慶招24人中竟有17人靠加分

重慶教育界一位人士表示,去年北大在重慶招錄的24名文科考生中,就有17名是獲得了加分的。知情人士稱,正是從何川洋父母給兒子改動民族成分的2006年起,這一做法開始「流行」。

廣州日報7月6日報導 巫山縣去年的高考文科狀元龔余因為別人的加分而失去上北大的資格;去年的重慶文科狀元劉超然也因為加分者太多,差點沒上到北大……今年的重慶文科狀元何川洋引爆對重慶高考加分內幕的空前關注,不能算作一次偶然事件。

「去年北大在重慶招錄的24名文科考生中,就有17名是獲得了加分的。可見加分之盛。」重慶教育界一位人士表示,今年的狀元何川洋引爆的對重慶高考加分內幕的空前關注,不能算作一次偶然事件。這位人士稱,何川洋考得狀元可算有其偶然性,但就算沒有這件事,重慶少數民族加分的內幕遲早也要暴露。

改動民族成分的做法

2006年起開始「流行」

「如果你不能保證你的孩子考狀元,要上北大、清華,最好給他(她)想想其他辦法。」重慶一位學生家長稱,學校的老師曾這樣「提示」他們為兒女的前途考慮。連狀元上北大、清華都如此驚險,令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對加分充滿了期待。何川洋、田中這樣的考生,就被父母將戶口遷到了少數民族聚居地或民族鄉,改動民族成分。「就算何川洋這樣的優秀學生,也是難保考上狀元的。他的父母看到其他人都在動手腳,肯定要想辦法,給兒子加條‘保險繩’。」知情人士稱,正是從何川洋父母給兒子改動民族成分的2006年起,這一做法開始「流行」。

不過,相對家長的說法,校方給出的答案截然相反。此次查出6名虛假民族考生的巴蜀中學一位老教師表示,該校學生的父母,大多非官即商,「很有辦法」。這位教師認為,改動民族成分換取加分,純屬家長們想的辦法,與學校無關。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