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友情觀

開門見山

友情像久藏地窖的醇酒,只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則越久越香。

關於東方與西方價值觀的異同,一直是人們議論不休的。最近東翻西看,讀了一些雜書,發現有些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是不分古今中外的,關於尊師重道、敬老尊賢,也許東西方有些差異,但是重視友情,甚至是"士為知己而死",古今中外差別不大。

先看看中國古代的例子,宋代劉義慶著的《世說新語》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

漢桓帝時穎川人荀巨伯到遠處探望患病的朋友,正遇到胡人攻佔郡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這回死定了,你趕快逃命吧!"重義的荀巨伯說:"我從遠方來探望你,你卻要我舍你而去,這種敗義以求生的事,我荀巨伯怎麼能做?"這時,胡兵來到,見荀巨伯和他的病臥在床的朋友,十分驚訝地問道:"滿城的人幾乎都走光了,你們怎麼敢留下來?"荀巨伯回答說:"友人有病,我不忍丟下他,我寧可以自己的生命代友人一死。"胡兵被荀巨伯的義氣感動,沒有掠殺他們就走了。

唐代兩位文學家柳宗元與劉禹錫的莫逆之交,是中國文學史上流傳千年的佳話。柳與劉都是當時政治改革運動的要角,運動失敗後兩人都遭貶斥,流放到遠離京城的荒僻小地方,受盡折磨。柳宗元只活到47歲就病死在柳州,劉禹錫受柳宗元之托,整理他的著作編輯成書,還收養他的大兒子,劉禹錫就跟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愛護好友的遺孤。

還有一個例子是19世紀俄國思想家、革命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遭遇。他被沙皇當局判了死刑,後來沒有處死,而是放逐到西伯利亞一個荒僻地方軟禁起來。他的朋友兩度試圖協助他逃跑,兩次都失敗,第二次行動失敗,他的朋友被捕,後來死在獄中。

古今中外這些感人的友情故事,都有個共同點:故事的主角對待朋友十分真誠,動機也很單純,沒有摻入私心雜念。

現在有些人交朋友強調的是互相利用,交情其實是利益交換,就跟投資做生意一樣,把友情、親情、愛情都當作商品來做買賣,只要人家出個"好價",友情、親情、愛情統統可以出賣,你說悲哀不悲哀?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