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名謎趣

人之姓名不過是簡單的專用符號,但是由於漢字的一字多義和一詞多義,懂得一點謎道的文人們出於某種需要,便在自己的姓名加入謎的成分。如果您留意觀察,也許不難發現,一些著名文人的姓名、筆名頗有風趣幽默的謎味。

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唐寅在題詩作畫時,常隱其真名。他有個題款:"只在康宣兩字頭",這像是一條離合體燈謎。"只""口"與"八"分別與"康、宣"二字的上頭組合起來,不正是"唐寅"嗎?

明代文學家徐渭常用"秦田水月"的印章鈐款。"秦"拆開後可為"三人禾"扣合"徐"字。"田水月"則可合為"渭"字,這是多麼巧妙且有謎味啊!

現代著名文人妙用制謎手法謀名更不在少數。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他曾起了個別名"舒舍予",即把自己的姓拆成"舍予"二字,意為放棄私心和個人利益。

文學家曹禺原名萬家寶,有人問起他的筆名有何含義,他答曰:"我姓萬,這個萬字,草字頭下一個禺。寫文章總得有個筆名,便將萬字拆為‘草禺',但草不像個姓,他就取諧音來個"曹"字。"

詩人兼書法家瀋尹默,原名君默,有好友跟他開玩笑:"君既默不作聲,要口何用?"他聽了覺得有理,就把"君"的"口"省去,成為"尹默"。

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當年他應約為《讀書生活》寫科學小品,用了新筆名"高士其",意為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

寫過《書劍恩仇錄》、《射鵰英雄傳》等十五部武俠小說的金庸原名查良鏞。上世紀五○代中期他在主編的《新晚報》副刊發表《新派武俠小說》,一時想不出用什麼筆名好,索性把名字最後一個字分為兩半,從此"金庸"的筆名風靡香港。

著名劇作家沙葉新曾化名"少十斤",他曾撰文戲謔自己:"少十斤,為沙葉新的右半,可見此人不左。"取姓名的一半作為筆名,這在燈謎中,便是一半兒體,也叫半形體。如有這麼一條燈謎,謎面"半價出售",猜一字,謎底為"催"。

燈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產",它為著名文人的筆名增輝生色,也多了一層意味深長的內涵,這在外國恐怕是見不到的吧!


本文留言

作者林長華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