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能長期高薪消化巨量大學生?

美國大學和僱主協會在今年4月對850所大學的3.5萬名畢業生所作的抽樣調查中,在申請工作的應屆畢業生中僅有19.7%的學生找到了工作.同時,在大學應屆畢業生中,只有59%的學生去找工作,而在2007年,這一比例是64%, 2008年為66%.想讀研究生的人數比例約為27%,而2008年為24%.

基於這些數據,我們是否有理由認為:美國大學生遭遇就業寒冬了呢?

我看不見得.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就業的"量"的層面看,其目前的就業率參考意義不大.前面提到,到畢業時為止,美國應屆畢業生想找工作的人中僅有19.7%的人找到了工作,這乍看起來很嚇人,其實2008年同一比例是26%,相差並不大.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沒有找到工作的美國大學畢業生,會在畢業後繼續尋找工作. 2008年畢業時只有26%的畢業生找到工作,但整個2008年美國並沒有出現嚴重的大學生失業問題,這表明,有相當多的畢業生是在畢業後才找到工作的.

第二,從就業的"質"的層面看,薪酬是比就業率更重要的指標.今年美國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與2008年比相差非常小,有一半以上的專業起薪還有不同幅度的上漲. 2009年3月份時,美國大學和僱主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公布了2009年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初步報告, 2009年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是49,353美元,幾乎與2008年的平均起薪49,300美元相同.工科系畢業生起薪依舊上漲, 2008年但漲幅不如.到四月份,該協會進行了新的調查, 2009年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仍為48,515美元,與前一個月的調查結果相差不大.

4月份的調查數據還表明,文科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基本沒有什麼變化,比2008年僅下降了1%,為36807美元.此外,還有不少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年薪逆勢上漲,形勢大好.

這說明美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質在提高,所謂質就是指工作的好壞,一般而言薪酬高低自然是工作好壞的主要標準.這個事實只能說明美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大學生就業寒冬.美國大學生就業即使有困難,那也是暫時的,局部的,情況並不很嚴重的.

第三,美國經濟的前景依然被看好.這是由美國的軟硬實力所決定的:美國自然資源如土地,石油,煤,森林等的使用和開採還不到20%;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遙遙領先;金融服務業仍無人能取代;電影,娛樂,時尚等在全球處於引領潮流的地位;軍事工業(通信,飛機,導彈等)從未衰敗;還有社會和政治民主有效遏制權貴資本腐敗的程度(儘管這次危機也暴露了不少存在的問題),移民政策,產權保護,法律機制,全面的動態競爭機制等吸引全世界各行各業優秀人才的能力,等等.

從歷史上看,美國在絕大多數時期都能消化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並且始終保持較高的薪酬水平.美國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其實很簡單,這是因為美國擁有的是高科技,壟斷性, "虛"的產業,這些高科技和"虛"的產業恰恰就是大量吸收大學生的產業.

高科技自不必說,美國的軍工,航空,計算機,網際網路等都需要大量大學畢業生,甚至其本國的學生還不夠用,還須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優秀人才.

至於"虛"的產業,是指美國基於綜合國力和文化優勢,建立起的非物質形態的產業,這主要包括"虛擬化"經營的世界級品牌,金融服務業,娛樂產業等.這幾樣東西,無一不是美國強大的工具.而這些產業,也恰恰需要大量大學畢業生去做.

由於金融危機,美國人在反思他們在金融業上的問題,在做出一定的調整,但是可以預見,美國對"虛"的層面的調整,必定是在一定限度內的調整,僅僅是把虛實之間的比例調整到合理範圍,美國繼續在實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虛"的戰略不會有絲毫動搖,因為這是任何一個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的原因.

那麼,美國大學畢業生離就業的寒冬也還遠.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