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指中國經濟轉型需要配套改革助力

多位經濟學家在第十二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表示,未來中國大陸經濟如果想重現改革開放30年來的增長奇蹟,就應該進行多項配套改革,比如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幫助經濟實現從出口主導到內需帶動的轉型。

在北京科博會"中國金融高峰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維韋克.阿羅拉指出,過去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但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深化,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已紛紛陷入衰退,中國經濟因此遭受沈重打擊,進行經濟轉型已迫在眉睫。

受出口下滑和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由2007年的13%大幅放緩至2008年的9%,2009年第一季度則繼續放緩至6.1%。

嚴峻的經濟形勢讓中國政府意識到了經濟轉型的重要性,於是推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舉措。不過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如果不能夠盡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居民消費就會繼續受到抑制,想通過消費帶動經濟就絕非易事。

阿羅拉稱,中國應該對社會保障體系進行改革,比如在醫療、養老、教育方面。這些改革將減少經濟的不確定性,刺激居民消費增長。

該位IMF官員認為,中國4萬億的投資計畫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從公布的3、4月份經濟數據看,中國經濟已經出現回暖跡象。不過他表示,以基礎設施為主的政府投資在短期內能夠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但不是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

在北京科博會"中國高新企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發表主旨演講時也稱目前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積極變化,不過他指出要清醒地看到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還十分嚴峻,金融危機還在擴散和蔓延。

丁學東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除了面臨外貿需求持續萎縮外,還面臨民間投資意願偏低;啟動難度大;消費增長乏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偏低等問題。

經合組織(OECD)副秘書長皮埃爾.卡洛.帕杜安表示,當前危機使得很多國家意識到要實現經濟轉型才能走出困境,而中國經濟要實現從出口主導到內需帶動的轉型,則需要大力完善社會保障,解決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里克.馬斯金認為,中國居民的高儲蓄率有助於實現消費的增長。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居民儲蓄率為49.9%,遠高於1998年前後的37.5%,而美國2009年2月份的儲蓄率僅為4.2%。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