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媒體:環評領域成為腐敗"高危地帶"

最新一期的中國官方《瞭望》新聞週刊本週一報導,政府環境保護部門由於掌控相關項目的評估、審批職權,已成為違紀違法案件多發的"高危地帶"。環保專家呼籲,擴大環境信息公開,以保障公眾參與、監督的權利。自由亞洲電臺記者何平的採訪報導

隨著近年來中國環境污染問題加重,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環保法規。"環境影響評價"成為各地環保部門利用行政和經濟手段解決環保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據有關法規,所有新擴改遷建設項目均需執行環境影響評價,而相關評估報告除需由具備相應資質的環評單位出具外,還必須經過各地環保部門的審批通過。由於各級政府環保部門的權力提升、地位凸顯,環保系統的腐敗案件有明顯的上升勢態。官方的《瞭望》新聞週刊報導,統計顯示,2002年至2008年間,全國22個省區市的環保部門有487人被立案查處,且發案率和涉案人數逐年上升。僅2007年一年,環保系統違紀違法案件比2006年增長近90%,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的政府官員超過2006年的兩倍。報導指出,目前"環境影響評價"領域,已成為官員違紀違法的"高危地帶"。四川地礦局總工程師、省旅遊地質學會秘書長範曉認為,由於中國行政體制的弊端,各地環保部門對於相關評估掌控著絕對的權力,也為官員腐敗提供了便利:

"中國的環保部門因為隸屬於地方政府,依法行政還是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於一些項目,更多的是要受到來自地方政府行政方面的一些指令的影響。這還是一個體制上的問題。"

據統計,2002年至2008年,全國涉及環境評價管理的違紀違法案件中,各級政府的領導班子成員超過一半。在去年年底連續曝光的腐敗案件中,原國家環保總局行政體制與人事司司長李建新因在環評審批等事項中牟取私利,收受巨額賄賂一案,目前已進入審查起訴階段。而直屬於國家環保部的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秘書長王磐璞,因插手環評審批收取企業贊助、涉嫌受賄,目前正接受中紀委調查。長期致力於中國環保工作的四川戶外活動公司法人楊旭東表示,腐敗現象給全社會和下一代造成了損害,公眾有權對環境保護進行監督和參與:

"環境保護應該是大眾、公眾的事情,也是社會大家的責任。管理環保的這種人,尤其是做出決策的這種人,不應該利用這種權勢做出有害於社會、有害於下一代的環境保護的這種事情。"

報導指出,由於中國的現行體製造成不少環評機構往往與環保審批部門有著或明或暗的從屬聯繫,個別地方政府的環保系統普遍存在利用項目審批權,收取20%至40%環評管理費的現象,這些費用即被貪腐官員所侵吞,致使環評機構和審批單位"攜手腐敗"的問題屢屢發生。去年10月,全國人大發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執法檢查報告,也明確提出了相關利益鏈條,影響了環評公正性的問題。範曉認為, 政府部門不應只注重經濟效益,而應在環保建設項目中做到公開、透明:

"政府應該履行它應有的一些職責,因為不能只考慮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是否能夠達到環保的要求?政府作為一個管理部門,委託的過程應該是公開的。現在從中國的現實情況看,受整個行政體制的影響,要做到這一點當然還有一定的難度。"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會議上,國家環境保護部紀檢組組長傅雯娟指出,目前環評領域腐敗案件多發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各級環保部門的權力觀偏差以及相關制度執行不到位,為各級官員的權力尋租提供了可乘之機。如何在治理環境問題的同時,兼顧黨政官員的廉政隱患,已成為中國政府不得不面對的棘手難題之一。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記者何平的報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