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據稱是蔣經國的百歲誕辰,在臺灣總統馬英九推動之下,一系列紀念蔣經國的活動在當天進入高潮。
紀念蔣經國,除了馬英九自稱深受他的影響之外,蔣經國去世後多年在臺灣的地位卻仍受推崇也是重要的因素。
回顧蔣經國在臺灣歷史留下的足印,有看得到的橫貫公路、十大建設(其任內興建高速公路、核電站等)、開放探親、解除戒嚴等等事跡。
但是就算是蔣經國的政績,難免也會受到不同意見的質疑,何以被視為"特務頭子"的蔣經國能夠在去世後多年、依舊讓臺灣民眾津津樂道?
父子不同
蔣經國在臺灣軍中設立了政工制度
從背景上來看,蔣經國的政治思想培育,遠比他的父親蔣介石來的紮實,故而蔣經國政治上的流派色彩就比蔣介石鮮明許多。
由於在蘇聯受了12年的托派教育,蔣經國許多在臺灣的施政是比較屬於社會主義形式的。例如為退伍老兵開辦健康保險、照顧就業、就學等等。
在物資困窘的60年代,他成功地建成了"榮民"體系照顧退役的老兵。其中有醫院、養老院、就業輔導系統、就學優惠。
這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的社會福利系統,也為日後廣受讚揚的臺灣全民健保創立了雛形。
蔣經國在行政院長任內,也推行了減免田賦、保障收作價格等等措施,除了奠定臺灣農業基礎之外,也是連鐵桿支持綠營的農民也會懷念的原因。
蔣介石到了臺灣之後,出於諸多原因,甚少與民間接觸,頗似"神龍見首不見尾",更無所謂的"民間友人"。
蔣經國則是上山下海,經常出現在民間,見到了民眾也不介意與民眾合照,也不介意與民眾隨意用餐。
所以臺灣總統府紀念蔣經國的活動,就有不少當年他的所謂民間友人應邀出席,回憶不會講台語的蔣經國如何與他們互動。
他的司機和隨從,在蔣經國上車之前都不知道他打算去哪裡視察、尋訪,自然也就無從事先通報地方官員準備。
父子兩人比較相近的大概就是對吃喝穿住不是太講究,所以沒出現什麼"蔣府菜單"、"蔣家宴"之類的事物。
"太子"和"頭子"
蔣介石父子在政治思維上有很大的差異
雖然貴為"太子",但是蔣經國也不是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從當年上海打老虎整頓金融物資到後來接掌軍權,蔣經國在某些方面還是有他自己的派系。
例如為接掌和控制軍隊,他成立了政工制度、為培養國民黨人才、他成立了類似共青團的"救國團"。
而"太子"接班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既得利益者和意識形態相左的勢力也威脅了他的施政。
有些學者認為,蔣經國就是靠著他在國民黨內建立的勢力,成功地擊潰了黨內的威脅。
他們也相信,不是曾經擔任過臺灣的"特務頭子",蔣經國很難有那種魄力去推動臺灣的改革。
被大陸和臺灣極端統派視為"台獨教父"、但是也被支持者看作是"民主先生"的前總統李登輝不否認,沒有蔣經國,他就很難推動民主。
可能也只有蔣經國能在"台獨"與"通匪"都是"十惡不赦"的年代,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開放黨禁、解除戒嚴。
現在兩岸都很熱門的"清廉"這個話題,在蔣經國執政期間,相對而言,就比較不成問題。
主要原因也是深受托派思想影響的蔣經國甚為重視清廉,任用的行政官員也和蔣介石時期不同,他大膽地任用了專業官僚掌管中央財政,改變了用人唯親的傳統。
他任命工程師擔任有關工程的職務,推翻了蔣介石年代以黨領政的做法。也就是蔣經國在其任內啟用臺灣本省籍精英,為日後的本土化打定了基礎。
臺灣為主
蔣經國和蔣方良在臺灣有不錯的風評
蔣經國在臺灣除了那句"我也是臺灣人"的名言之外,還有就是他推動"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這句話顯示了他鑒於現實、以臺灣為主的思維。國防預算也從蔣介石"建軍備戰"佔總預算八成的年代一路下滑,對內建設的經費相對就一路上升。
蔣經國在臺灣歷經"退出聯合國"、日臺斷交、美臺斷交等國際間的重大挫折。一些跟隨他多年的人回憶,這讓他更加確認必須以建設臺灣為主才能扭轉局勢。
和蔣介石相比,蔣經國對異己的容忍就明顯許多,例如接見曾經因為理想而投共但後來支持臺灣本土化的作家陳若曦、指派總統府秘書長專職與當年的"黨外"溝通。
但是他晚年發生的"江南案",也就是臺灣情報部門吸收幫派份子前往美國刺殺撰寫"蔣經國傳"的異議作家江南,使得人們對蔣經國是否真的那麼容忍大度起了疑心。
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在臺灣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隨後國民黨政府以"叛亂"為名,大批逮捕異議人士,也令人懷疑蔣經國推行民主的誠意。
而蔣經國的三個兒子蔣孝文、蔣孝勇、蔣孝武在臺灣的爭議,也使得蔣經國的名聲蒙上了一層灰。
但是從他的妻子、原籍俄國的蔣方良前幾年去世,臺灣社會的反應看來,起碼蔣經國夫妻兩人在臺灣民眾心中還是有良好的形象。
懷念的矛盾
蔣經國生前常常到各地出訪
近幾年來多次的民意調查也顯示,蔣經國仍然是最令人懷念的總統,民主社會懷念強人?似乎有些矛盾。
但是照一些分析人士的說法,得到這樣的結果其實倒也不令人意外。這是因為首任的蔣介石本身爭議就多,而且相比而言,對臺灣的貢獻少。
接任的嚴家淦只有短短數年,加以普遍認為他是過渡性質、是因為擔心被說成是父子相傳,所以嚴家淦才會擔任總統。
近期的李登輝、陳水扁都是在強人政治沒落之後出任總統的,所以條件上來講,並不客觀。
只是蔣經國也是親自下令不准把他的名字和"萬歲"結合在一起的臺灣總統,另外就是他並不搞個人崇拜,所以臺灣鮮見蔣經國的銅像。
不論是真心還是另有原因,蔣經國生前頻頻出現在民眾眼前,拉近了他和民眾的距離,其結果就是民眾對他印象深刻。
而他執政期間,臺灣經濟起飛,從落後到先進、收入突飛猛進、外貿連創世界第一、社會穩定···等等的"感覺良好"因素,就更加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腦海。
誠如馬英九在紀念活動上所說的"天下沒有完美的人",也許就是因為蔣經國沒把自己描繪成"完美"、沒搞神化自己的"造神"運動,所以反而他好的一面就被老百姓記住了,比較不好的一面也就被"寬容"了。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特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