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莊理髮(圖)
打點儀容,讓頭面整齊美觀,人人都需要。儀容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髮型了,頭髮長了就要理髮,但是古早時期的鄉下地方,沒有理髮店,理個發就要長途跋涉走到城裡去,這一趟路可是要翻山越嶺,光著腳走過凹凸不平和佈滿大小石頭的羊腸小徑,既費時又費工。
於是挑著擔子來回鄉里間的剃頭師傅應運而生了。當時剃頭師傅並不多,因此都是跟村落裡的人講好,將整個村莊的理髮生意包下,這種情形就叫著"包莊"。
被剃頭師傅包下來的村莊,剃頭師傅一個月會固定到村子裡來兩次。一次幫村民理髮、一次修面。不論大人或小孩,理髮、修面的價錢都一樣,但是不必每次付錢,一年結算一次即可。每個人一年付十五臺斤稻穀給剃頭師傅當工錢,到了年底稻榖收成時,剃頭師傅就會一家家去收稻穀,然後一擔擔地挑回自己家去。
剃頭師傅的剃頭擔上工具有臉盆、剪刀、剃刀、肥皂、毛巾、梳子、磨刀的長皮帶等,還外帶一張凳子。他一家一家地去理髮,每理一個頭,大約需時二十分鐘,到城裡去理髮可要花上五十分鐘,價錢當然就更貴了。
剃頭師傅在為人理髮時,若正好到了吃飯時間,就與那家人家一起吃,若天黑了,必須要收工,就與那家人同住,吃和住完全免費。不過剃頭師傅很聰明,對村莊的情形也很瞭解,吃和住都會挑選家境最好的大戶人家當時,在大山背村,劉興欽家的房子最大,又有果園、茶園和礦坑,家境算是最好的,剃頭師傅每到村莊裡來,幾乎都在他家吃、住。
不過劉興欽最討厭理髮,每次一見到剃頭師傅來了,就會躲起來,所以輪到他理髮時,只好出動全家人一起去找,好不容意將他找出來抓回家中,坐上剃頭師傅的小凳子時,當然也不會乖乖就範,他老早就在頭髮裡放了一把沙子,待剃頭師傅一刀剃下去,便經常把剃刀都給弄壞了,所以師傅很討厭他,卻又拿他沒辦法。
小時候最怕剃頭的劉興欽,長大了反而很懷念當年的剃頭擔子,他寫下了這首永難忘懷的打油詩:師傅定期來剃頭,理得簡直像芋頭。不認自己技術差,還嫌我是癩痢頭。
- 關鍵字搜索:
-
包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