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將軍義烈高千古

張巡(709--757),鄧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玄宗開元末年進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縣令,再調真源縣令。安史之亂突起,張巡在雍丘一帶起兵抗擊,後與許遠同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肅宗至德二年(757)城破被俘,與部將三十六人同時殉難。亂平以後,朝廷小人竭力散佈張巡和許遠降賊有罪的流言,為當時明裡暗裡支持過安祿山等邪惡勢力張目。

韓愈感憤於此,於元和二年(807年)寫了《張中丞傳後敘》一文,為英雄人物譜寫了一曲慷慨悲壯的頌歌。中丞,是張巡駐守雎陽時朝廷所加的官銜。

現將韓愈的這篇文章,節選譯介如下: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指韓愈自己,下同)和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現了李翰所寫的《張巡傳》。遺憾的是還有缺陷,也沒有為許遠立傳。

許遠地位本在張巡之上,雖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但他打開城門迎接張巡,把指揮權交給張巡,甘居於其下,毫無猜疑妒忌,最終和張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

小人們攻擊張、許二位"死守睢陽城為不明智"等等,張、許二位,剛守城的時候,哪能知道別人終不相救,從而預先棄城逃走呢?如果雎陽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它地方,又有什麼用處?等到沒有救兵而且走投無路的時候,率領著那些受傷殘廢、飢餓瘦弱的殘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無法到達要去的地方。張、許二位的功績,前人已有十分精當的評價了。守住孤城,捍衛天下,僅憑千百個瀕臨滅亡的士兵,來對付近百萬天天增加的敵軍,保護著江淮地區,擋住了叛軍的攻勢,天下能夠不亡,這是誰的功勞啊!坐觀望的人,一個接著一個。不追究討論這些,卻拿死守雎陽來責備張、許二位,也可見這些人,真是把自己放在與逆亂者同類的地位,捏造謊言來幫他們一起攻擊有功之人了。

我曾經在汴州、徐州任職,多次經過兩州之間,親自在那個叫做雙廟的地方,祭祀張巡和許遠。那裡的老人常常說起張巡、許遠時候的事情:南霽雲(人名)向賀蘭進明(人名)求救的時候,賀蘭進明妒忌張巡、許遠的威望和功勞超過自已,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霽雲的勇敢和壯偉,不採納他的話,卻勉力挽留他,還準備了酒食和音樂,請南霽雲入座.南霽雲慷慨陳詞說:"我來的時候,睢陽軍民已經一個多月沒有東西吃了。我即使想一個人享受,道義不能允許,即使吃了,我也難以下嚥!"於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斷一個手指,鮮血淋漓,拿給賀蘭進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驚,都感動得為南霽雲流下了眼淚。南霽雲知道賀蘭進明終究不答應自己請求出兵救援的意思,立即騎馬離去,將出城時,他抽出箭射寺廟的牆壁,那枝箭射進佛塔磚面半箭之深,說:"我回去打敗叛軍後,一定要回來殺掉賀蘭進明這個見危不救的惡棍!就用這枝箭來作為標記。"我在子貞元年間,經過泗州,船上的人還指點著說給我聽。城破後,叛軍拿刀逼張巡投降,張巡堅貞不屈,馬上被叛軍綁走,準備把他殺掉。叛軍又叫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沒有吱聲。張巡叫南霽雲道:"南八(南霽雲排行第八),男子漢一死而已,不能向不義之人屈服!"南霽雲笑道:"我本想有所作為;您既然這樣說,我哪敢不死?"於是誓不投降,後來被害。

張籍說:"有一個人名叫於嵩,年輕時跟隨張巡,等到張巡起兵抗擊叛軍,於嵩曾在圍城之中。大歷年間,我在和州烏江縣見到過於嵩,那時他已六十多歲了。因為張巡的緣故起先曾得到臨渙縣尉的官職,學習努力,無所不讀。我那時還幼小,簡單地詢問過張巡、許遠的事跡,不太詳細。他說:張巡身長七尺有餘,一口鬍鬚,活像神靈。他曾經看見於嵩在讀《漢書》,就對於嵩說:‘你怎麼老是在讀這本書?'於嵩說:‘沒有讀熟呀。'張巡說:‘我讀書不超過三遍,一輩子不會忘記。' 就背誦於嵩所讀的書,一卷背完,不錯一個字。於嵩很驚奇,以為張巡是碰巧熟悉這一卷,就隨便抽出一卷來試他,他都像剛才那樣能背誦出來。於嵩又拿書架上其它書來試問張巡,張巡隨口應聲,都背得一字不錯。於嵩跟張巡時間較久,也不見張巡經常讀書。寫起文章來,拿起紙筆一揮而就,從來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陽時,士兵將近萬把人,城裡居住的人家,也將近幾萬,張巡只要見一次問過姓名,以後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起怒來,鬍鬚都會豎起。等到睢陽城破後,叛軍綁住張巡等幾十人讓他們坐著,立即就要處死。張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見他起身,有的跟著站起,有的哭了起來。張巡說:‘你們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頭看他。

張巡被殺時,臉色毫不慌張,神態安詳,就和平日一樣。許遠是個寬厚的長者,相貌也和他的內心一樣,和張巡同年出生,但時間比張巡稍晚,稱張巡為兄,死時四十九歲。"

正是:

許遠張巡,
義膽勇魂,
不畏狂敵,
死守孤城。
盡忠竭力,
千古留名!

(節譯自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