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老的娛樂遊戲「麻將」


麻將又叫"麻雀"或"雀牌 ",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方式之一,然而麻將的形成,卻有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故麻將所蘊含的玄機也鮮有人知。麻將表面看來雖然是娛樂之物,但若深入分析,其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只是如孔子所感慨的那樣: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故麻將之道鮮矣......

相傳麻將是由韓信發明的。韓信初投劉邦,被委以倉官之任。當時,劉邦整軍備戰,糧倉囤積了大量穀物,雀患嚴重,守倉士卒為捕雀大傷腦筋。為了調動士卒的積極性,韓信因勢利導,變鼓勵為獎勵,發明瞭一種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於一體的遊戲。韓信依據士卒捕雀數量發給相應的竹製籌牌作為獎勵,這籌牌上刻有文字,既是賞錢,又可以用來作遊戲工具,這種遊戲便是麻雀牌。這種遊戲受到士卒的喜愛,在韓信軍中迅速流傳開來。戰爭勝利後,士卒又把這種遊戲帶到民間。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麻雀牌逐漸定型,成為今天的麻將。

麻將的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筒 "即是中間有洞的銅錢;"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的圖案是鳥、二索的圖案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東、西、南、北"代表四個不同的方向;"發、白、中"取張弓打鳥百發百中之意;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之外,麻將中的"吃"、"槓"、"碰"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繫起來。

麻將遊戲中的博弈、推演、不同番種的組合都是中國人智慧的體現,又處處體現了兵家的謀略思想。然而博弈戲始於何時,準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中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失,而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漢魏之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像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遊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博戲到了唐代,骰子為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

此後,麻將在經歷過了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後,終於形成了今天麻將牌的樣子。麻將遊戲還包涵中國古代先賢對於哲學思想以及天文、曆法等諸多方面的知識。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是以五行說為代表,中國古代先賢哲學家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種最基本的物質組成,和方位相配分別為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已土,而古人認為世界是天圓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發是在人的最頂部,所以用發代表天。由於麻將從剛發明開始就和賭有關,所以發也叫發財,可謂一語雙關。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

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週,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牌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至於在麻將遊戲中的各種猜牌、估張、調張和疑牌不打等無不體現了參與麻將遊戲者的鬥智鬥勇,可以說兵法又在麻將遊戲中得到體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內涵豐富、底蘊悠久的東方文化特徵。

麻將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娛樂遊戲甚為流行,並於清朝末年流傳到海外,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法國漢學家伊麗莎白•巴比諾在《中國透視》一書裡寫道:"麻將文化,它的一套隱語,它的平均主義的驅動力,它令人眩暈的聲音和手勢,打麻將時品茶、飲酒和吸菸的氣氛,這一切破除了命定的東西及人與世俗權力的關係。"麻將實在是一件令許多人樂此不疲且不能自己的博奕遊藝,乃至於誕生了道"WMO"這樣一個響噹噹的國際組織--世界麻將組織。可以說麻將遊戲是中國人智慧表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本文留言

作者李新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