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代稱

中醫歷史悠久,別稱眾多,富含文化內涵。

岐黃:《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書,托名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以問答形式寫成。後世有感於這一醫學名著的巨大影響,便將中醫學稱為"岐黃之道"或"岐黃之術"。

懸壺:《後漢書·費長房傳》載,費長房管理的集市中有一賣藥的老翁,身邊懸吊著一把藥壺。用他的藥治病,每每藥到病除。集市人散後,老翁就跳進裝藥的壺中。古人將當時技術高超的醫生加以神化,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

坐堂:相傳漢末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為了給百姓治病,就坐在處理公務的大堂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他還常在名字前冠以"坐堂行醫"四字,"坐堂"一說由此而來。

青囊:據說名醫華佗被殺前,為報答獄吏酒肉侍奉之恩,就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給他。華佗死後,獄吏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後人就稱中醫為"青囊"。

杏林:晉代葛洪《神仙傳》載,三國時的名醫董奉"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董奉為人治病不要錢,只讓患者種杏樹,後"杏林"成為中醫的譽稱。

橘井:晉代葛洪《神仙傳蘇仙公》載,漢代蘇仙公得道仙去前,對母親說,"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養。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第二年,果然發生疫病,遠近都來求治。後因以"橘井"代指中醫。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