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 的演變

商周時間,人們聚居的地方稱作邑,《說文》中解釋說:"邑,也。"邑就是國。

"國"字的出現,大約在周滅商之後,因甲骨文中找不到"國 "字。西周時期,人們要表示"國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後來,有了"國"的觀念,但仍然沒有我們所寫的"國"字,銅鼎銘文中的"國"字寫成"或" 字。後來,這個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變成"域"字。

"或"字的"口",指的是一個有柵欄圍著的重要地方,從早期的"或 "字看來,"口"的四方都有一橫,這一橫很可能是"止"字的簡化,表示這重地是有人在四邊把守著的。後來這四筆,簡化成成一筆;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衛人口、保衛土地;後來又在"或"字周圍加了一個框,國家被寫成"國",意思是國家周邊應該有防。

古代的"國"字反映出的國防思想應用於國防實踐之一,就是修筑萬里長城。在冷兵器時代,這一巨大的軍事防禦工程,確實為千家萬戶帶來過一些寧靜或平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