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生態承載超負荷引起關注(圖)

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後將形成一個面積達到1000多平方公里的巨型水庫

中國三峽水庫的生態環保問題嚴重,不僅影響到三峽工程的正常運行,還影響到水庫的安全及庫區千萬人口的生存與發展。

《瞭望》新聞週刊發表的文章說,三峽水庫二期蓄水之後,次級河流污染加重,一些河流出現水體變黑髮臭現象,還有一些河流出現浮萍和藍藻瘋狂生長的現象。

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後將形成一個包含數十條次支河流,面積達到1000多平方公里的巨型水庫。

目前三峽水庫水位已經超過160米,迄今為止工程沒有發生重大生態環境災害。

報導說,三峽水庫的生態環保問題不僅關乎三峽工程的正常運行,還關係到國家淡水戰略儲備庫的安全及庫區千萬人的生存與發展。

雖然在三峽工程中實施了環保工程以及上游污染防治規劃,但由於特殊的地質環境,三峽庫區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發生較多,目前整個庫區已發現的崩塌、滑坡達4000多處。

三峽工程實施後,因水庫蓄水、移民遷建,庫區大量可用土地被淹沒、佔用,生存容量進一步減小。

土地量少且貧瘠的庫區,既要承擔保障三峽水庫"一庫清水"的歷史重任,又要承載千萬人的生存發展,生態進一步脆弱。

中國政府自2001年以來已經投入120多億元進行地質災害治理。

專家認為,這些現象和水流減緩以及生產生活污染有關。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