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神韻譜春秋

一.漢服神韻

中國漢服文化是一幅凝聚歷代華夏子孫智慧的巨宏畫卷,是一部記載中國各朝各代歷史變遷的神奇史詩。漢服神韻有如長空舞彩練般的炫彩和靈動,碧海蕩清流般的明淨與恢宏,千百年來,漢服一路霓彩飛舞,譜寫華章。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漢民族憑藉自己的超然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漢服主要是指中國上古時期三皇五帝至明末以前,在這數千年中漢族人民所穿的漢族傳統服飾,都稱為漢服。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漢服之美不僅體現在衣服本身,也體現在與身體其他配件的搭配中。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族服飾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深衣)最能體現這一風格。其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簡單的漢裝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風韻天成自然,令人浮想聯翩。

從制料上看,漢服主要有」布料」和」絲帛」之分.其中,」布料」起步最早,早在神農氏時期,就創造了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夏布,俗稱麻布。《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查葛屬草本植物,通稱葛麻,莖皮纖維,可制葛布。葛布,即今夏布。我國古代謂麻織品為布。之後,黃帝之妻螺祖,又創造了飼蠶和絲紡,後來逐步出現了」絲,帛,綢,緞,紗,綾,羅」等精緻華麗的漢服麵料。

寬大、隨和、舒適和飄逸都是漢服飾的基本元素,穿著漢服讓人神態舉止含蓄內斂、端莊穩重,有瀟灑脫俗的氣質與美感。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絢爛多彩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文化財富,也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二.輝煌歷程

中國歷史上有眾多的朝代,漢服也隨著不同的朝代而蛻繭蝶變。商周服飾自然古樸,秦漢服飾凝重精美,大唐服飾雍容華貴,宋朝服飾娟秀精巧,明朝服飾高雅堂皇。中國漢服以行雲流水般的華美,給華夏子孫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積澱。

商周時期,經濟文化日漸繁榮,服飾文化也初露荷角。當時社會倡導符合天道的「禮」制。例如在《周易》中肯定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肯定了人與自然的交融性。所以商周服飾是體現「禮」制重要內容的外形文化。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商朝時期紡織與刺繡技術十分純熟,當時不管男女,大都腰繫寬腰帶,領襟、袖口都有精緻的刺繡滾邊。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提花幾何紋錦、綺,和絞織機的羅紗。衣料用色厚重。

周朝時分封制確立,冠服制度亦逐步完備。因貴賤有別,冠服等級在服飾中也有嚴格的區別,帝王和貴族都需按照場合與身份穿著適當的服飾。春秋戰國時期「深衣」 出現。深衣:一般用白布製作,深衣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儒家學者為了繼承上代傳統觀念,按規矩在裁剪時仍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後又逢接成長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深衣用途廣泛,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以穿,在當時非常流行。

秦朝統一中國後,創立各項制度,其中自然包括冠服制度。而漢承秦制,漢武帝時加強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後,進而增加了服飾色彩。漢朝盛行的服飾以連身袍為主,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自肩部直筒垂至腳踝的長袍,是當時最典型的穿著。漢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隨著生活的富裕,衣冠服制也日趨華麗。漢朝貴族的禮服,在裙擺及領口、袖口都有精美的鑲邊。漢代織繡技術相當高明,華美的紡織物成為西域諸國的最愛。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接連不斷,王朝更替頻繁,衣冠服飾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上是承襲了秦漢舊制。南北朝時期的服飾,由於戰禍連年,出現民族錯居雜處的情況,形成一種民族間相互影響,生活習俗日漸融合的趨勢。一方面,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執政者,受到漢族傳統文化的熏染,熱心提倡穿著漢族服裝,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漢魏衣冠」的局面。另一方面,民間漢族男子開始穿起緊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帶和長褲皮靴的胡服,漢族婦女的服裝樣式也由自然隨性的褒衣博帶、上長下短的樣式嬗變成緊身適體、上儉下豐。從而使深衣形制在民間漸漸淡化,而造成胡服在中原地區逐漸流行的局面。

隋唐時期服飾呈現出華貴富麗的樣貌,正反映了當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的鼎盛時期。

隋代初建,服飾承襲前代。大業元年,隋煬帝繼位,建立隋代服制,帝王官吏各著其服。隋煬帝黃袍加身,令百官百姓不得用黃色服裝,於是黃袍成為隋代以後歷代帝王專用服裝,黃色也成了皇帝專用的服色。

唐代國力強盛,政局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又吸取了東西方的外來文明,衣冠服飾承上敢下、豪邁帥氣、雍容大方、絢麗多彩,是我國古代服飾發展的重要時期。唐朝男子身著圓領袍衫,頭戴帕頭、紗帽,是最典型的穿著。帕頭是以絲絹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長帶,用來裹發的頭巾,在唐朝非常盛行。唐朝女子愛美成風,重視化妝、畫眉、點唇,也喜歡塗胭脂。服飾特點是低領、大袖、裙腰高束,樣式主要是上著短襦或衫,下穿長裙,加半臂,肩披帛巾,讓長長的裙擺曳地而行,體態輕盈有若天仙般的飄逸高雅。唐代漂染、絲綢織造技術有極大的進步,再加上開通絲綢之路以及對外開放,龜茲、南紹、吐蕃、阿拉伯及波斯等使者也帶來各地文化,尤讓此時期的唐朝服飾能夠融合眾多民族的特色,因而大放異彩。由於當時與世界各國頻繁交流,大唐服飾文化影響亞洲許多國家,至今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還保留著大唐服飾的特色。大唐的服飾質料考究、色彩鮮艷、樣式繁多、配飾精美,款式雍容大方、華麗典雅,在悠久的中國古服飾史中,堪稱登峰造極,璀璨輝煌。

宋朝衣冠服飾雖沿襲唐代傳統服制,但又獨樹一幟。當時社會崇尚理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觀念,倡導傳統保守的道德觀。因此影響所及,服飾不再追求華麗,而以自然簡樸為主。宋朝男子不分尊卑,在各種場合都戴帕頭,但此時的帕頭是較像帽子的直角冠帽。服飾仍以圓領袍為主,並用不同顏色的袍衫來區分等級。宋朝貴族婦女的禮服是大袖衫,宋仿周制,是祭祀等重要場合必需穿的禮服;而一般婦女的服飾,上衣有襦、衫、襖、大袖、半臂、褙子等等,款式多樣,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當時無論貴賤都流行穿著的服飾,褙子是一種外衣,直領、對襟、長度過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後,冠服制度則參照周、漢、唐、宋服制,恢復傳統的漢族服飾制度。明朝服飾質料種類繁多,刺繡技術發達。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官員朝服仍襲古制,戴烏紗帽、圓領衫、袖寬三尺;以袍衫顏色和圖案來區分官職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繡圖案,文官為飛禽圖案,武官則為走獸圖案,緋(紅)色袍衫為一至四品官階,青色袍衫為五至七品官階,綠色袍衫則是八至九品官階。婦女服飾主要是襖、衫、褙子、比甲、及裙子,款式承襲唐宋,袍衫顏色不可用大紅、黃色、青色,只能穿桃紅、紫色、綠色。明朝婦女的禮服為鳳冠霞帔,后妃參加祭祀大典等重要場合所穿的服飾,鳳冠上鑲綴著龍鳳,和霞帔搭配使用。

漢服以非文本方式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彰顯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嫻雅超脫的民族性格,體現了民眾平淡自然、含蓄委婉的審美情趣,更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徵。走近她,好似走進了玄秘奧妙,美麗超然的神話,會使你產生一種強烈的心靈震撼,令你一時忘卻塵世的嘈雜喧嘩,丟棄紛繁的世俗雜念,讓心地頓覺清澈澄明,超脫怡然。

隨著腐朽變異文化的徹底清除,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真正復興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全面提升,濁浪滾滾的時裝潮也會漸漸清新明亮起來,而浸溢著濃郁文化色彩和精神元素的漢服亦當在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找到其應有的位置。
本文留言

作者作者:李亮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