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育兒心得:兒子帶我向前進(圖)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兒子在美國大學讀書已經一年了。一年來,當媽的我發現他有許多變化和新理念, 這些變化不知不覺地也影響著我。

開放式的美國大學教育

兒子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讀書。學校規定,第一學期的分數不記入學習成績,學生可跨專業任選課程。這是我第一次聽說美國大學的規定。依我理解,這種做法好處有二: 一是新生沒有壓力,讓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儘管如此,兒子說他的同學個個都是拚命三郎,甚至一夜呆在圖書館一點也不稀奇。

該校校長說:"如果別人問你是什麼專業,在你未做決定時,最好的答案是 "I don't know(我不知道)"。"I don't know "意味著你有許多選擇。學校貫穿的教育主線是, 不要把自己的思維限制得太窄,越寬泛越好。個人所學專業, 不代表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現時,許多成功人士與當初在大學所學專業毫不相干。至此我才明白,為什麼賴斯 (現任美國國務卿) 在大學三年級時從音樂系轉入了政治學專業。

美國大學的開放式還體現在課程的選擇上。學生可在該校認可的世界各國大學選擇課程,學校承認學分。這個暑期,兒子不但在溫哥華的UBC大學學習了"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而且還參加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a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在北京大學舉辦的"中國經濟發展投資貿易"研修班。他的同學有在埃及學習的,有在法國、義大利學習的。選擇世界各大學的經典課程,瞭解世界和認識世界,這樣的辦學思路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開放"的政策還體現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學生的住宿安排。去年,兒子是新生,學校根據學生事先填表的意向,安排了住宿。一個單元住四個學生,每兩個人一間。四個學生分別來自不同專業,新生和老生混合居住。交叉專業、交叉年齡、交叉國別,促使學生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今年9月第二學年,宿舍又來了一次大"組合", 與兒子同住一個單元的有學電子工程的、有學物理的、有學城市規劃的。兒子則偏重於經濟學和金融學。雖然每人獨立一間房,但每到休息時, 四個人聚到一起各自談論不同的話題,互相融合,互相交流。來自美國的Mark同學給我兒子提了一個建議:希望他幽默一點,不能總談論自己喜歡的話題,要學會生活,融合到美國普通人的生活中。這一建議對兒子的啟發很大。兒子把這些小事講給我聽,很耐人尋味。回想當年我在中國大學讀書時的情況,四年的大學生活,宿舍從未變動過,更不用說"大一"與"大三"的學生住在一起了。

像這樣一些小事,促使我不斷思考美國大學的開放體系,如果不是兒子考取美國大學,我不可能這樣熟悉美國大學的信息,更不可能通過這些經歷去幫助他人那些想要考取美國大學的人。

接觸名家 感受名家風範

記得去年參加新生開學典禮時,校長曾說過:"知識並不重要,我希望你們每天都在變化。"的確,這一年來,我看到了兒子的變化與成長。諾貝爾經濟學家Joseph Stiglitz親自給他們授課,令他激動不已。他讓這位著名經濟學家在其出版的專著上簽名,與他討論美國與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兒子得知該教授是中國政府聘請的參事,無數次去過中國,參與制定中國的大政方針。還有像世界銀行行長、WTO(世界貿易組織)的主管、世界500強總裁、美國最大律師事務所律師、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主管、著名校友及好萊塢明星等等,分別到學校講演或學生們去這些部門參觀,極大地開拓了兒子的眼界。

給兒子授課的一位教授非常感觸地說,"我不希望你們今後像我一樣,只會教書。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跨出校門,沒有太多的人生經歷。"百事可樂的主管給他們上課時說:"全球一體化已成為趨勢,今後連家庭醫生都不需要了。 病人拍了CT片子,不需要美國的家庭醫生去解讀片子,即耽誤時間費用又高。醫院完全可將CT圖片通過電腦迅速傳送給印度的醫生,由於時差原因,第二天美國就可得到結果,即快又節約成本。"該主管說:"我這一生才去了40多個國家, 我希望你們要超過我,多出去走走, 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每隔幾天,兒子就來電話,談他的感受,什麼美國次貸危機、"金融風暴"、"金磚四國"; 什麼美國大選、 美國稅務補貼; 什麼瑞士和法國邊境正在發生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聽的我 "耳花繚亂"。他說, 媽媽你不是要去瑞士開會嗎,最好去到那裡看看。"對撞機實驗"是全世界的大事,人類可以探索宇宙形成的秘密。不僅如此,兒子還要我經常看NBC、BBC、CNN電視新聞及美國各大金融網站。為了使我一打開電腦就能看見世界大事,暑假回來,他乾脆把我的電腦首頁換成BBC; 一星期後,他又換成Bloomber (美國金融媒體分析網)。我知道,兒子試圖在改變我,讓我與他同步。像什麼《星球大戰》、《加勒比海盜》、《達芬齊的秘密》等著名電影,都是在兒子的伴同下觀看的。

回想10年前移民到溫哥華,兒子才10歲,是我們指導他學習英語, 參與社區活動,不斷地往前走, 現在我們卻跟不上他的步伐了。 兒子的確長大了。

看什麼 學什麼

在生活上,兒子屬於保守型。特別是飲食習慣,不喜歡吃麵條、餃子及煮雞蛋。今年暑期,我們發現他的飲食發生了一些變化,喜歡吃這些食品了。問他為什麼?他說, 影片《工夫熊貓》有 "Kung Noodle",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慈希太后吃餃子、李鴻章吃煮雞蛋,於是我就開始吃這些東西了。我想,早知如此, 多看幾遍不就吃的更多了嗎。看來,電影電視對他的影響很大。

臨去美國上學前一天晚上,他刻錄了一個光碟給我,並讓我立即聽一聽,《我和你 》、《常回家看看 》、《辛格勒名單》、《Life is Beautiful 》主題曲等中外名曲,讓我陶醉。我明白了兒子對家的思念、 對中西文化的融合與接受,他要讓我與他一起欣賞他所喜愛的東西。

欣賞完音樂, 已是晚上12點,因第二天早晨3點就要動身離開溫哥華,我讓他早點休息,他又心血來潮,讓我們與他一起看影碟《幸福的追求》(Pursuit of Happiness),我說:" 你不是已經看了兩遍了嗎?"他說 :"媽媽, 我還想再與你和爸爸看一遍 。"看著他那樣真情,我們同意了。記得兩年前,我曾與他一起在電影院這部影片,男主人翁奮鬥與追求的經歷,深深感動了他。他說,他要成為那樣的人。如今,他正在找 Intership (實習),暑假期間,他每天查看各種信息,與學校聯繫,發送簡歷 ,忙得不亦了乎。看完《幸福的追求》已是晚上1點半了,緊接著他又打開E-mail,興奮的告訴我們: 教授同意他做TA (助教) 了,另一教授也批准了他的實習申請,同意推薦給某知名金融公司。幾經周折,兒子的第一份實習機會就要實現了。電影《幸福的追求》認為"幸福"是瞬間的體會, 這時,我看到了兒子"幸福"的這一瞬間。我知道,在看《幸福的追求》時,兒子就一直期待著這一刻能到他身邊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