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禍害全國,質檢總局不必玩數字遊戲

隨著17日晚間質檢總局對全國乳製品企業嬰幼兒奶粉專項檢查結果的公布,毒奶粉演變為一場史無前例的全國性災難。

對這場全國性災難負有生產領域監管職責的質檢總局18日卻聲稱,抽檢的109家乳製品企業中只有22家企業的部分批次被檢出三聚氰胺,表明合格的企業和產品佔大多數,不合格的只是少數。 」他們如是說。

在這裡,質檢總局玩了個數字遊戲。質檢總局將大部分的乳製品企業合格溷淆成了大部分的奶粉合格這一不正確的概念。國家統計局2007年奶粉行業銷量「排行榜」顯示:三鹿奶粉以18.26%的市場份額佔據第一,伊利和蒙牛奶則佔22.11%的市場份額。

這兩組數據顯示,僅此次檢出毒奶粉的三鹿、伊利、蒙牛三個品牌的產品就佔到了40.37%,再加上外國奶粉巨頭佔據半壁江山的市場份額,未檢出三聚氰胺的80多家乳製品企業儘管數量眾多,但所佔的市場份額卻少得可憐。

況且,三鹿、蒙牛、伊利、聖元、雅士利、施恩等檢出三聚氰胺的知名品牌的批次雖然少,但是,並不代表這些批次的產量就少,可能某個知名品牌的某個批次的產品的產銷量就可能超過80多家未檢出三聚氰胺的乳製品企業的產量。

因此,沒有必要玩什麼數字遊戲,超級市場上問題奶粉的大量下架和進口奶粉供不應求的現象已經說明瞭問題。千千萬萬嗷嗷待哺的嬰幼兒家長正在期盼早 日買到合格的奶製品。作為國家食品安全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首先應該正視問題,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改善中國食品的質量,而不是以簡單的數字遊戲,虛構市場 依然繁榮的假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