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文化探源
縱觀中華武術文化史,不同的時期對武術的表達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不斷變化,和歷朝歷代的文化特點息息相關。
追其源頭,很多武術功法源於修煉界,如眾所周知的太極拳、八卦掌。現在承傳較廣,影響很大的少林和武當兩大門派,其武術和武學的起源都來源於佛道兩家的修煉者。道家文化源遠流長,有史記載以來,就有道家的記載。如黃帝時就有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的記載。歷史上武術中的許多門派都是從修煉界傳出來的。由於修道者一般來講不入世間,承傳極為嚴密,多為口耳相傳,文史疏於記載。儘管如此,還是可從古籍的蛛絲馬跡中窺視一二。
清初學者黃宗羲有言:「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道士,夜夢玄帝,授之拳法。」
玄帝便是玄天上帝,也就是武當修道的真武大帝。古書記載,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慾天宮,為淨樂國王及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42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大帝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玄武一詞,便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宋真宗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
張三豐的拳法,其實來自於道家的真武大帝。無獨有偶,少林武術的起源,公推禪宗始祖達摩,達摩為南天竺僧人,具大神通,南朝時見梁武帝因機緣不到,折葦一支渡江北上洛陽,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創羅漢十八手,連同經書,衣缽傳弟子慧可,世人難見。其中《易筋經》留存少林,為鎮寺之寶,後世僧人由此創七十二絕技。傳至隋末,少林十三武僧助唐太宗李世民敗王世充,少林武術名動天下。
我國最早的關於劍術家的歷史記載出自於《吳越春秋》,記載越國山陰南林有一位女子劍術高超,越王差人請他為軍卒傳授劍術,加封她為「越女」。越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竊好擊之道,誦之不休。」這段話告訴我們她明明是一山間修道女子。她不但劍術高強,還兼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她向越王勾踐侃侃而談劍道,指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她這套形神相俱、動靜相隨的劍術理論為後世劍術家所師法。
上古先民人人近道,三百六十行皆在道中,沒有現在的宗教、教育、娛樂等這樣的概念和學科之分。在甲骨文中的武字有多重含義。比如:「武」 字是會意字。從止,從戈。據甲骨文,人持戈行進,表示要動武。「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jí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表現的是戰爭。然而,武與戰不同,戰以戈為器,武是拆其戈,以刃置於側,橫刃於止,是正字。走向一,即走向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古籍記載帝高辛氏的妻子薑嫄踩大人足跡而懷孕生下週朝的祖先後稽。詩經唱到:「履帝武敏歆xīn,攸介攸止,載震載夙sù。載生載育,時維後稷。」「昭茲來許,繩其祖武。」。在這裡,「武」表示的是神的足跡,進而衍生出威武勇猛之意。
- 關鍵字搜索:
-
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