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苗族 演繹現代版「山頂洞人」(圖)

貴州穴居族人建立在巨大山洞內的小學,學生們正在上課。

貴州省安順市紫雲縣水塘鎮塔井村,海拔約1,800多公尺的叢山之間,住著一群隱居山林的"穴居人",這個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證實為亞洲唯一現存的"穴居部落",雖然生活清苦,但仍希望下一代能沿襲這種生活方式。

從貴州紫雲縣城驅車,沿青山對峙的峽谷逆格凸河而上四十公里,再隨著地表塌陷亂石堆積出的陡坡向上攀登,穿過蔥鬱的竹林,宛如跨越古今交錯的時間隧道,眼前終於出現這個最後的苗族穴居部落......

二十戶苗人 一住一甲子

"穴居部落"共有二十戶苗族人家,他們自1950年代遷徙到現在居住的洞穴,這一住就是將近六十年。整個巨大的洞穴,是經過數千年的風侵、水蝕和地震的交互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洞穴深230公尺,寬115公尺,高近50公尺,冬暖夏涼,沒有蚊蟲叮咬。從洞外一眼望去,洞口幾間無頂的磚砌房屋和一個小操場、籃球架、升起的國旗,這就是屬於部落的洞中小學。靠近洞口還散佈著幾十座同樣沒有屋頂的竹製房子,好似舞臺佈景般,人們就在這舞台上天天演繹著真實的"山頂洞人"古樸生活。

此地擁有喀斯特自然地貌,飲水基本上靠著鐘乳石承接洞頂終年不斷滴下的甘泉,而穀物則種植在洞口附近的山坡上。在洞口外,只聽到裡面讀書、說話、工作、雞鳴豬叫和鍋碗瓢盆一片嗡嗡回聲交響,猶如播放一曲遠古的歌謠;一進洞,回聲消失,各種聲音清晰可辨。據說,這種聲學現象與洞頂密佈的溶蝕"漩渦"有關。

躲避共產黨的桃花源人

對於城市的人來說,看見洞中人奇特的隱居生活,或許會認為彷彿是世外桃源一般。事實上,這幾戶人家的日子比山下人清苦,和外界聯繫也不方便,從貴州省省會貴陽市抵達穴居部落,大約需要花費三小時的車程,還要在陡峭的岩石小徑上步行一小時。離最近的醫院也要花兩個多小時的路程。

但是,他們大多怡然自得,寧願維持現狀,甚至希望自己後代沿襲這種生活方式。山下也許對他們有誘惑,但始終敵不過這個洞穴之家。而這些苗族人家當初為什麼要搬到這裡居住?有的人私下透露,是為了躲避1949年共產黨的暴力革命而到這裡來的。這個理由倒和陶淵明筆下描述的桃花源人"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的景況相似。

洞中居住著吳、王、羅、梁四個姓氏二十戶的一百多位苗族人,雖然座落隱密的山間,但是生活並不閉塞。屋與屋之間簡單地用竹籬相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家還有"門牌號碼"。細細的小路曾是洞中居民瞭解山外世界的唯一途徑,但現在這裡有通訊信號和電,有幾戶人家有電視機,但是除了電視機,家裡面基本上還是"家徒四壁"。

洞中無甲子 寒盡不知年

洞中人大都穿自己織布做的衣服,只有五十歲以上的婦女還穿帶有苗族印的傳統服裝,年紀稍長的人只會講幾個簡單的漢語單詞。雖然生活很艱苦,然而,走進洞中人家,熱情好客的苗家人就會送上自釀的包谷酒,按風俗,如果你喝得"乒乓"躺倒,主人就覺臉上有光。喝過酒後,便可在他們家裡自由出入、四處閑逛,看他們推磨碾谷,紡紗織布、養雞、養鴨、養豬、養蜂、養鳥,拉風箱燒飯,領略樸實無偽的洞中日常生活。

一些族人靠外出打工維生,留在家的都忙從山下運沙石修水窖,以抒解洞內取水困難的危機。在洞中,飲水是一個大問題,旱季時洞中的水就不夠用了。

至今維持穴居的族人多數人都不願意走出山洞,他們認為,貴州多雨,而洞內卻不漏雨;洞外潮濕不易儲存柴火,洞內卻因群居而備感安全。總之,這些"山頂洞人"看起來一點都不想搬離開他們的"家"。




本文留言

作者陳佑欣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