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話假話中長大何能容忍異見?

《重慶晚報》8月5日報導了重慶市8月4日舉行的少年兒童迎奧運演講比賽,不少孩子開口就是華夏騰飛、民族崛起,語言華麗,充滿詩意和激情,卻讓人覺得有點兒「假」。專家分析稱,這種現象反映了教育的一個誤區。

孩子滿嘴口號,是長期以來我們教育失誤收穫的怪胎。這種失誤表現在,我們所推崇的教育觀念,是將孩子裝進一個家長、老師、以及所謂「主流價值」公認的模子,按此進行揉捏、訓練,且在最能「規範」孩子思維方式的命題作文教學上,日積月累地以分數作為評價標准予以固化。正是在這樣的思維訓練引導激勵下,才有類似「我撿了一百萬元交還失主」的初中學生暑期作文出籠。瞎編能獲高分,吹牛不用擔責,這樣的激勵機制幾乎可以在成人社會裏一一找到對應。文革期間,出現在文藝作品中的「高大全」式英雄就不說了,直到今天,在中國政壇上從未絕跡的吹牛出政績、以遮醜牆應付檢查、新八股官樣文章大行其道等等,造假者的膽氣豪氣,很難說與我們從小接受的假話教育無關。

孩子代表著明天,而明天的社會,必然是一個能夠容忍異見、多元價值並存的社會。只有習慣於說真話、實話的人,才能接受他人的真話、實話;然而,那些在空話中長大的孩子,明天會接受他人說出的實話、真話嗎?看看今天的網民,在虛擬世界裡不斷引發的網路暴力事件,其表現形式就是逼迫他人以我為旗,只要非我陣營必當窮追猛打,動不動就以「人肉搜索引擎」挖出你的祖宗八代,其心胸之狹隘,與「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境界大相逕庭。

培養容忍異見的個人胸襟與時代氛圍,必須從少兒教育開始。在目前的中國教育中,最誤人子弟的就是語文教育,尤其是語文教材中那些非是即非的標準答案,強令所有的思路與一個既定的答案相符,以成人世界的「雷池」、「巢臼」,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話語規則,來扼殺少兒想像的童稚與天真、窒息個人審美體驗的千差萬別。

空話、假話、虛飾、矯情的不良文風充斥於學生的文筆,語言表達成了為功利教條與思維一律服務的鵰蟲小技,變成文字元號的堆砌。孩子們從小就沈迷於「為賦新詞強說愁」,滿足於閉門造車,矯揉造作,言不由衷。其後果,必然使他們對生機勃勃的現實世界失去興趣,對個人觀點的表達喪失自信;最終,成為一個庸俗的人、內心分裂的人、熱愛低級趣味的人、習慣於官場偽善的人、失去人格特質的人。

本文留言

作者楊光志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