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治療中斷比例高 醫師吁持續治療

民眾被診出罹患憂鬱症、接受治療比例逐年增高,但把握九十天治療黃金期的病友比例卻偏低,僅就診一次的病友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醫師表示,憂鬱症至少需服藥六到八週才能達到緩解效果,服藥半年以上,百分之八十病友症狀都會好轉,呼籲病友勇於出面接受持續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為瞭解國內憂鬱症患者的增減情形,分析中央健保局1997年到2004年的二十萬人抽樣資料,發現十八歲以上的憂鬱症發生率,從1998年的千分之二點八,到2004年已達千分之八,六年間成長近三倍。

張家銘指出,新診斷的憂鬱症病友,高達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只看過一次門診就不再出現,就診但治療小於九十天的病友,復發比例是百分之三十四點七,與持續治療九十天以上的病友復發比例僅百分之五點三相較,復發比例提高六點五倍,中斷治療者以女性、年輕病友居多。

他說,憂鬱症的治療,理想上建議應維持六到九個月,能持續一年以上更好,尤其發病後的九十天更是就診黃金關鍵期,不中斷治療對緩解憂鬱症狀相當重要。

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憂鬱症是一種疾病,須及早治療」,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憂鬱症已成為人類失能、早逝的第二位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民眾不宜輕忽、污名化。

賴德仁說,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但中斷治療、自行停藥,反而會使憂鬱症更加惡化,臨床發現,只要持續治療、服藥超過半年,八成病友的狀況會明顯好轉。

他們指出,很多病人就醫時,往往都希望藥到病除,但使用抗憂鬱劑時,須持續治療到第二週,症狀改善才會比較明顯,因此,若憂鬱症病友太早中斷治療,可能還沒症狀還來不及緩解,反而讓憂鬱症病情更加惡化。

張家銘還說,近來有不少研究指出,肥胖、抽煙、糖尿病與疼痛與憂鬱症有正相關,臺灣有約七成憂鬱症患者因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失衡,導致身上常會出現不明疼痛,以頭痛為例,約為一般民眾的二點二倍,提醒民眾注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