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發全天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發電雖不會產生污染或碳排放,但卻受限於天候條件及裝置體積,一直難以擴大應用範圍。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結果卻為太陽能發電帶來新突破,不但可應用在小型器具上,還可與燃料電池結合突破晝夜限制。

科學家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運用太陽能板收集來的電力將水分解為氧和氫分子,而氧及氫可儲存在燃料電池中做為動力來源。負責研究的諾塞拉教授表示,這項技術有機會實現零污染的能源供應方式,因為氫跟氧使用後只會還原成水,"而這項計畫雖才只剛開始,但已展現出深厚潛力,科學界都很期待夢想成真的一天"。相關結論已刊登在《科學》期刊上。

許多科學家之前也曾嘗試過複製植物光合作用,但困難之處在於,一般用來分解水的電解裝置太過龐大,且需不少電力,如靠成本昂貴的太陽能發電根本不敷成本,加上裝置的體積過大根本無法應用到日常生活。而麻省理工學院採用的新方式則是將分解水的電極改為磷酸鈷材料,只要非常小的電力就可啟動分解作用,且裝置體積大為縮小。

一旦開發完成,運用太陽能板加氫或氧燃料電池的零污染汽車將不再是夢想。此技術還可將太陽能板加氫或氧燃料電池應用在一般住宅,即白天的電力靠太陽能供應,多餘電力儲存在電池內供應晚上分解氫氧之用,而氫或氧就可拿來供應晚間電力需求。

根據太陽能產業協會的數據,太陽能在美國已成為電力來源之一,去年全美太陽能發電能力上升45%至750兆瓦。但太陽能依然使用不夠普及,只能為60萬個典型家庭提供能源,且只有在太陽高照時才能發電。多數擁有太陽能面板的美國家庭在白天將電力充入電網,但往往到晚上電力會不足。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