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如晦,預則禍不生─從歷史看當前經濟困境

全球經濟風聲鶴唳,上週美國兩大房貸業者房利美及房地美股價重挫下,衰退疑慮席捲全球,各國股市連日狂跌,投資大師索羅斯甚至警告:「這絕非利空的最後一波,這是我們有生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從年初起,先有前美聯儲主席葛林史班警告美國已處於衰退邊緣,繼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表示美國經濟正面臨近8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前財長桑默斯更直指美國經濟幾已步入衰退,若不立即展開強而有力的政策行動,後果不堪設想。6月連現任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局長費爾斯坦也承認美國正邁向衰退。

我們認為這些專家不斷的警示,意在提醒美國歷經10年全球化的調整後,經濟結構與就業結構已出現病兆,若資本市場不加以正視而令股價續揚,其所積累的問題在日後泡沫崩解之日,勢將帶來更大災難。從這個角度來看,近期信息充分揭露,讓美股得以做適度的修正,反而是有益的,藉此恰可以避免1930年代大蕭條的再現。

歷經1930年代大蕭條後,顧志耐(Simon Kuznets)等經濟學家都認為提供充分信息是避免市場崩潰的最好方法,反之,掩飾經濟困境,過度美化經濟統計,長期而言無異於置國家經濟於險境,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的發生正是信息不足所致。

翻開經濟歷史可以發現,美國經濟在1929年達到空前榮景,但歷經10年的繁榮,美國其實已是強弩之末,隱憂重重,但多數經濟學家卻在各種場合頌揚美國經濟已邁入一個絕無終了的繁榮時期,他們給這個經濟榮景起了個新時代(new era)的名字,甚至1929年10月底股市崩盤前夕各大報仍對經濟情勢一片看好,華爾街日報頭版標題:「相關人士都認為景氣非常健康」,但如此樂觀的消息卻難敵市場的悲觀預期,在黑色星期一美股暴跌後,美國工廠相繼倒閉,美國經濟連四年下跌,失業率升逾20%的空前絕後水平。

反觀近50年全球雖多次發生經濟危機,但由於危機發生前,相關報告預為警示,使得經濟結構得以提前調整,而免於再出現類似1930年代的災難。1987年美國名經濟學家巴特拉(R.Batra)出版「浩劫一九九○」一書,意在提醒景氣循環30年的循環週期,在美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下,極可能於1990年陷入大蕭條。

巴特拉的預言引起極大的震撼,這個預言在1987年10月美股大崩盤後,令各界刮目相看,所幸各界如履薄冰的因應,使得美國經濟只歷經小小波折,旋即復甦,1987年至1990年美國平均經濟成長率仍達3.2%,巴特拉的預言並未實現。

再如1997年秋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初,多數經濟學家警告:「日本將進入前所未見的衰退」,韓國大報標題更寫著:「國家破產」,多數專家認為韓國家經濟已非短期所能改善,但一年後韓國經濟即恢復成長,1999年至2002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7.5%,人均所得由風暴當年不到7千美元升至目前逾2萬美元。

由1930年迄今,全球面臨無數的經濟危機,但皆履險如夷,沒有再出現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主要原因在於二戰後總體經濟數據、金融市場的統計已能實時發現問題的所在,加上經濟學家能提前警示,遂使得許多結構性問題得以提前調整,而免於病入膏肓,形成總體經濟的動亂,這是可喜之處,惟歷經次貸風暴事件可以發現,我國政府統計及對全球金融信息的掌握,仍有極大改善空間。

舊約聖經曾以挪亞造方舟得以逃過一場洪水浩劫警示人們面對大自然變化,應掌握信息提前因應,中國人也有句話說:「先患慮患謂之預,預則禍不生。」在全球經濟風雨如晦的今天,政府提供正確實時的信息,顯然要比護盤及信心喊話更為重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