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千百萬年的迷:中國人屬於什麼人種?

 2008-07-11 08: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7
    小字
人類根據不同膚色被劃分為三大人種,中國人屬於什麼人種呢?   

按照人類學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種人種都屬於同一物種,有著共同的起 源,大約在距今5萬年前,人類體質發展到晚期智人階段。與此同時,世界上的三大人種也基本形成按照人類學家分類,當代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和南亞 類型。蒙古人種的主要特徵是:體形膚色中等,頭髮直而硬,體毛和鬚髮較少,臉扁平,鼻寬度中等,鼻樑較低,唇厚中等,眼瞼大多有內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稱 蒙古眼),高眼眶,順骨突出,多鏟形門齒,面骨平扁,少體味。   

中國文明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境內發現的人骨化石全都屬於原始蒙古人種,屬於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晚期智人是我們的直系祖先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緊靠發現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點,曾發現了山頂洞人化石,其中有三個比較完整的頭骨。   

經 著名人類學家魏敦瑞觀察,其中一個男性頭骨在測量上很像某些西歐智人化石,從外形觀察卻應確定為原始蒙古人護;另一個女性頭骨很像美拉尼西亞類型;還有一 個女性頭骨則像愛斯基摩人類型。因此,他得出了一個奇怪的推測:這些山頂洞人是由外地遷來的居民,因受到原住當地的蒙古人種的攻擊而絕了種,所以後來的中 國人的體質特徵同他們沒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後來的學者重新研究了山頂洞人的三個頭骨.認為魏敦瑞過分地強調了三者的差異而對其共同性估計不足,實際上三者 都應代表原始蒙古人種,與中國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別相近,是上述幾種人的共同祖先,並不是幾種人聚集到了一個山頂裡。

山 頂洞人就屬於中國的晚期智人,他們的腦量為1300--一1500毫升,在現代人腦量的變異範圍內,腦內動脈支也同現代人接近,說明其智力發達程度已與現 代人接近了到了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中期,中國的北方出現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陝西關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 和甘肅、青海河套地區,至今已有一千多處遺址被發現,覆蓋了中國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帶,影響中原大部分後來文化,是中國文明的主千。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 種的東亞類型為主體,包含一些中亞、南亞因素,是東亞蒙古人種的主體文化。這個時期的古人已開始大規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 韶文化的各遺址中,村落遺址尤以姜寨最為完整。姜寨遺址建立於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於陝西省臨撞縣城北的姜寨,面積為5500平 方米,呈圓形,村周圍有寬深都為2米的護村壕,村中央居住區是一個廣場。村落以氏族為組,有5組建築群共100多座房屋,每個氏族有一個大型公房,為中小 型房屋所環繞。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種,多間房也逐漸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鋪地,木骨泥牆。全家以老母親為中心,全家居於中房中,育齡婦女在小 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時則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   

這時的農業已高度發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雖然 這裡的氣候乾旱.年降水量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於抗旱作物的生長。加之這裡的黃土由於風成起因,土壤結構均勻,鬆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 能,而且土壤中蘊含著較高的自然肥力。這些條件,就使得這裡種植穀物極易獲得鈴高的收成。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功。文明的產 生是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的。所以說,仰韶文化莫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生活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古人,無疑是中國人的祖先。   

人類學家的研究還表明:中國人的人種特徵很大程度上是適應東亞中緯度的地理環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膚色與中緯的日照、溫度相應,「蒙古眼」、平鼻可能與中亞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但 是,中國人的人種構成也不是單一的,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亞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廣東發現的一些人骨化石則有明顯的澳大利亞一尼格羅成 分,商代殷墟發現的人頭骨也包含了幾種不同種族的人。因為,在石器時代以前,人類處於長期和大幅度的遷徙中,只有人類進人了有史時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 嘆縫的生活才相對穩定。因而,在中華民族形成一個獨立整體和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中,總是要融匯眾多的要素,即使在中華民族形成之後,也在不斷地吸收著新的 成分。  

河姆渡「20世紀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與兵馬俑、北京人、馬王堆漢墓齊名,寫入中學歷史教科書。在這裡,1973年出土了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遺蹟,最早的象牙彫刻……最著名的,莫過於出土了當時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當 年參加河姆渡考古發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長劉軍記憶猶新,當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時,黑褐色的土層中閃過幾粒金黃———稻穀? !劉軍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國的稻穀栽培技術來自印度之說,那裡發現的最古老稻穀遺 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穀堆積層的總重量竟有120噸之重!經農業部門鑑定,稻穀為人工栽培。同時,大量用動物骨頭製成的農具———骨耜出土了,這些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骨制農具,說明河姆渡人已脫離刀耕火種的時代,進入了耜耕農業的階段。

雖然此後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萬年的栽培稻穀硅石標本,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標本,但沒有更具體證據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農業始祖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

水 稻、蔬菜、干欄式建築、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發達的文化震驚了世人。經碳14檢測,河姆渡遺址的時間更早於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遺址。劉軍說, 全國目前發現的60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糧食遺蹟的不到30處,出土過菜籽或蔬菜實物的算上田螺山也僅5處,其中4處在江南。 「在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較之黃河流域,文化更先進,技術更發達。」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謎,這或許跟地理位置有關———河姆渡遺址 在北緯30度線上。這是一個神秘地帶,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區」,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瑪雅文明 遺址,以及中國的神農架、三星堆… …這些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

劉軍回憶,當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約7000年的地層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來,7000年前已開始種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彷彿是從天而降的。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來源何處?無人能解。

距河姆渡遺址僅7公里處,發現一個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和河姆渡時間相同,規模相若。

「當年4萬平方米的河姆渡遺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稱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文物密度之最。現在看來田螺山的文物密度還會超過河姆渡。」考古隊員黃渭金告訴記者。

儘管尚未進行碳14檢測,但從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斷,田螺山遺址所處時代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間,與河姆渡遺址同一時期。

這 裡有與河姆渡相似的發現,如橡子、稻住⒑⑥Р說戎參鏌偶#貳⑴! ⒕ ㄓ恪⒚坊 � 埂⒔鵯褂愕榷鏌藕。 礱?000年前人類已開始種植穀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魚、馴養動物……但這裡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國內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見的全新發現。高度超過90 厘米的陶盤口釜和雙耳夾炭陶罐,刻著人臉的陶支角,狀如大象頭部形態的陶塑殘塊,針孔不過毫米的骨針,通體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槳……

令 人興奮的是,令河姆渡一舉成名的「干欄式建築」,這被視為南方木結構建築的起源,人類從「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開始,在田螺山同樣有遺存發現,而且更復 雜,更精緻。在遺址一角,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古埠頭———這意味著,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現」。

田螺山考古隊上交浙江省文化廳的報告中這樣描述:田螺山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河姆渡遺址並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點到面」的歷史跨越。而考古隊負責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孫國平研究員稱,田螺山和河姆渡,說不定7000年前還常來常往呢。

當地媒體上,田螺山被稱為「河姆渡第二」,一個高度評價的稱謂。轟動與厚望都寄予這個才露「冰山一角」的遺址。只因被譽為「長江流域文明源頭」的河姆渡文化,到底從哪來,又去何處了,發現20餘年來始終是謎。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謎,這或許跟地理位置有關———河姆渡遺址在北緯30度線上。這是一個神秘地帶,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區」,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遺址,以及中國的神農架、三星堆… …

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田螺山,能否揭開謎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