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大陸年輕人每天生活39小時

 2008-06-28 06:5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一份調查提供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數據--中國青少年能夠在一天24小時內完成39小時的活動。但這並不像調查所說的表明他們"擁有能夠同時處理多項工作的超人能力"。 上月,英國市場調查公司思緯聯合微軟、MTV、雅虎及新加坡星空衛視公布了亞太地區青少年生活習慣的報告,報告中稱,"一心多用和充分使用媒體已成為現今8至24歲中國青少年的生活模式,這群活躍的消費者能夠在24小時內完成39小時的活動,同時基本維持每天8小時的睡眠。" 調查選取了中國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四個城市的2027個樣本,儘管是做給企業客戶為他們市場競爭作參考的,但這樣一個信息確實讓閱者印象深刻,這意味著他們基本是處於"一心二用"的狀態中。

"數字化+娛樂化"

三心二意的年輕人

調查中的這些中國大型城市的上班族的快節奏生活已是眾所周知,生活像趕場:趕上班,趕開會,趕飯局,趕聚會......不是大腕,勝似大腕。但調查中說的8到24歲這個年齡段的人顯然不同,他們主要構成是學生,沒有自力更生的壓力,他們的快節奏生活與前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具體說他們的忙碌是"數字化+娛樂化"的。 正如思緯公司中國區首席執行官Darryl Andrew在調查中看到的:"中國青年已經接受數字化社會的快節奏。他們會在閱讀報刊雜誌的同時從網際網路上下載資料。或是在發送電子郵件、編輯手機信息的同時打網路遊戲。"我完全能夠想像這種狀況,因為我在看這份調查時,正在MSN上向一個朋友解釋我的MSN簽名,在他打字的間隙我又拿起手機回了一條簡訊。

一位鄰居前輩抱怨自己上大學的女兒"總是聽MP3,走路聽,坐車聽,連看書學習時也要聽。"問她為什麼看書時還聽,她說"只看書太單調,看不下去。"看來她基本無法理解什麼是"專心",或者沒有什麼事情能讓她專心去做。當然,她上網的時間比看書多。

網路多身份生活

她在網上有很多身份,屬於不同的團體,比如她是某偶像歌手的"粉絲",不僅會到現場支持其演唱會更會在網上與其它粉絲交流心得、互訴衷腸;她還是某女性社區的用戶,在社區中開設博客,專門與其它女孩交流美容購物經驗。附帶說一句,交流到的美容經驗,比如健身、定時作息等她幾乎從不執行,交流的作用在於持續不斷地向大腦中填塞信息。

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她還有項重要任務--下載,在她的下載任務欄裡已經滿滿噹噹下了幾十部電影,她卻沒有幾部是看過的,那為什麼下載這麼多?"沒有什麼原因,就喜歡時不時地看看下載速度,看著很有成就感。"她的忙碌幾乎是沒理由的,唯一的理由是"讓自己很忙"。

數字化的生活方式

數字化的生活方式對當下青少年來說最大的作用是提供消遣,網路很大意義上發揮了在他們上一代人中廣受歡迎的麻將和撲克的作用,中國人普遍更熱愛室內活動項目;不過高科技提供的"多任務"消遣更受青少年歡迎,這正應了時下很流行的一個說法--焦慮,在這樣的心態中,就算無所事事消磨時光,也要急吼吼地一心多用,才應情應景,靜下心來則會讓他們無比不安。

上班族快節奏高負荷的生活狀態已被詬病為導致高血壓、氣管炎、胃潰瘍等疾病的原因,那麼更年輕的學生一族一心多用的生活方式難道不會讓他們的大腦生病?儘管一天在焦慮中完成了39個小時的活動(當然大多數屬於消遣),他們卻沒有時間坐下來看一本書、思考一個問題,而後者更利於他們的大腦健康。


来源:搜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