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五國集團形成 政治角力登場
宣稱擁有北極地區主權的五個國家日前集會,決議和平解決北極領土爭議,以隱約成形的"北極五國集團"將其他國家組織排除在外。雖然五國同意由聯合國依科學證據和國際法來決定北極主權,但政治實力才是決定主權劃分的關鍵,最終仍將演變為美、俄對抗的局面。這次參與會議的北極五國為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丹麥和挪威。在這五國之中,俄羅斯瀕臨北極地帶的海岸線最長,從位於俄羅斯─芬蘭邊界的莫曼斯克,跨越西伯利亞,再延伸至劃分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的白令海峽。僅次於俄羅斯的則是加拿大,再次者為丹麥,美國只有阿拉斯加北部海岸線是瀕臨北極海,挪威僅有瀕臨巴倫支海的海岸線位於北極圈內。
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認定,沿岸國家對海底資源的開採許可權定在離岸200海浬的經濟海域之內,若能證明海床為該國土地的一部分,經濟海域即可向外擴展。北極海周邊國家為了要掌控海床下藏量豐富的原油、天然氣和礦產,唯一可行之道就是設法證明北極海底的土地與本國大陸是一脈相連。
位於北極海底的羅蒙諾索夫海嶺(Lomonosov Ridge)綿延2000公里,由格陵蘭北方的加拿大-丹麥交界處海域向北延伸,穿越北極點,並且橫跨北極海,直至西伯利亞海岸。俄羅斯、加拿大和丹麥三國的研究人員都在海底進行研究搜證,也都宣稱掌握了本國大陸與羅蒙諾索夫海嶺相連的科學證據,因而異口同聲主張羅蒙諾索夫海嶺為本國領土的延伸。
去年夏天,俄羅斯片面宣布面積廣達119萬1千平方公里的北極海床為其領土,並派遣小型潛艇至北極點下的海底插旗宣示主權,企圖嚇阻其他國家不得將領土主權推展至跨越北極點,因而引爆北極圈的主權爭議,情勢劍拔弩張。
一年之後,加拿大針對羅蒙諾索夫海嶺所做的研究發現,這一大片海底土地與加拿大的關係密切,並已掌握確實證據顯示是由北美大陸延伸出去,位於北極點下的海床可能也是屬於加拿大的主權範圍。加拿大已經打算把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學術期刊上,以昭公信;並且準備宣布加拿大對北極海床的主權範圍廣達18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加拿大三個草原省的面積總和。
在丹麥方面,則因格陵蘭為其屬地,經海底探測研究後聲稱也握有羅蒙諾索夫海嶺與格陵蘭相連的證據,因此主張羅蒙諾索夫海嶺以東、靠近格陵蘭的部分為其主權範圍。而美國雖然有阿拉斯加州瀕臨北極海岸,但因美國國會至今拒絕通過該項海洋法公約,根本無法提出主權主張。至於挪威因國力與北極領土範圍相對居於弱勢,故一再呼籲交由聯合國和平處理爭議。
因此,所謂"北極五國集團"的主權爭議其實是集中於俄羅斯、加拿大和丹麥這三個國家,而這三國所主張的主權範圍則是互有重疊,其中又以加拿大與俄羅斯二者的重疊面積最大,勢必成為未來的爭議焦點。目前的協議是相關國家必須在2013年之前將有關事證遞交聯合國,由聯合國來進行主權認定。但在各國充分掌握科學事證的情況下,重疊的海域如何劃分將非科學方法可以決定,政治角力才是重點。
鑒於北極地區的豐富資源與重要戰略地位,美國絕對無法容忍俄羅斯在該地區掌握優勢。但礙於美國國會遲遲未通過海洋法公約,北極資源爭奪戰發展至今,美國其實是無權插手,甚至未來在談判桌上也欠缺發言立場。由於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簽有"安全暨繁榮夥伴協定",有條件允許美國將其主權推展至加拿大領土,當然也包括北極地區,所以此刻最可行的策略就是透過加拿大來掌控北極主權。
加拿大在這場北極主權之爭中的角色因此顯得很微妙。儘管加拿大政府一再宣示捍衛主權的決心,但面對強勢霸道的俄羅斯,加拿大是否有實力及勇氣與其週旋到底?而加拿大若要與俄羅斯對抗,勢必要取得美國的奧援,未來加拿大所能掌握的北極資源必然也將與美國分享。加拿大政府現在不惜投下巨資建造艦隊、設立海軍基地等等努力,未來是否會淪為只不過是美國代理人的角色?
此一情勢讓許多捍衛加拿大主權人士唏噓不已。因為早在1980年代,當時的保守黨政府就計畫興建一艘全球最大的破冰船,那本是對北極主權最具體的宣示與象徵。無奈此一計畫卻因聯邦預算削減、反對黨質疑其經濟效益,以及政治人物錯估北極情勢而胎死腹中,以致於加國如今在北極主權爭奪戰中居於守勢。政治人物缺乏維護國家利益的道德勇氣,只顧及眼前的選舉成敗,其後遺症在二十餘年後顯現出來。
- 關鍵字搜索:
-
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