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蘇軾《洞庭春色丶中山松醪二賦卷》賞析

作者:陸志仝 整理  2008-06-06 10:0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洞庭春色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丶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丶黃庭堅丶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丶《赤壁賦》丶《答謝民師論文帖》丶《洞庭春色丶中山松醪二賦卷》等。他自稱「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 (《次韻子由論書》)。
[洞庭春色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並書。此兩賦並後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洞庭春色賦》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中山松醪賦》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後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洞庭春色賦》(文)作於公元1091年冬,《中山松醪賦》(文)作於公元1093年,均為蘇軾晚年作品。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軾被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聖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
[中山松醪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時的蘇軾筆墨更為碩健,結字極緊,意態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乾隆皇帝曾評:「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丶史學家王世貞云:「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明末清初書畫家丶鑑賞家張孝思云:「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迴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