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持素儉

大唐盛世的貞觀之治,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光輝一頁。每當人們談起那繁榮昌盛的禮義之邦,自然會聯想起機敏過人、善於謀畫、忠孝兩全的治國賢相房喬。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少年聰穎,十八歲舉進士,步入仕途。由於他足智多謀,為人謙恭,很快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有力助手,治國能臣;他為官清正,不愛浮財,但廣收猛將賢士,為國盡力,為東土大唐的振興,做出了很大貢獻,深得唐太宗賞識。

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的一天,唐太宗問周圍的侍臣:"自古草創之主,至於子孫多亂,何也?"群臣莫敢輕言。司空房玄齡答道:"此為幼主生長深宮,少居富貴,未嘗識人間情偽,治國安危,所以為政多亂。"他想以此言,來警誡唐太宗不要過於寵愛子孫。房玄齡敢於直言諫君,並有此高論,實非一日之功,這與他從小受到父親的嚴格管教是相關聯的。

玄齡的父親房彥謙,字孝沖,歷任北齊齊州主簿,在隋代歷任長葛令、都尉司馬、司隸刺史,為官勤勉廉正,愛民如子,治下的民眾都稱他為"慈父"。彥謙在家時,子侄每天都向他請安,他亦常為兒孫們講說勉勵、上進的話,堅持不懈。除了言教外,他還特別注意身教。

房彥謙把家中財物和自己的俸祿,大部分用來周恤親友,以致家無餘財;所用車馬、衣物、器具都非常節儉樸素,和他家的門第很不相稱。彥謙從不以權謀私,雖家中清貧,但怡然自得。有一次,他從容獨笑,對其子玄齡說:"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玄齡受其影響,亦養成了高尚的品德。

房彥謙有病十旬,玄齡服侍藥飯,不離左右,合衣而臥,以行其孝;國家事重,他日夜操勞,輔佐太宗,以盡其忠。玄齡這種忠孝兩全的品德,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太宗的寵愛。

玄齡深知,自己所以成才,受益於家父嚴教。於是,他繼承家風,並經常告誡兒子遺直、遺愛勿驕奢沉溺,更不可依仗門第,盛氣凌人。一次,他把古今聖賢家誡書於屏風,令子女各取一具,並說:"若能留意,足可以保身成名。"玄齡此舉,足見教子用心之良苦!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